珠山八友王大凡瓷板画1条屏,4平尺,92

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流派奇峰突兀,风格争奇斗妍。从浅绛彩到粉彩,从写意青花到综合装饰,从民间青花到现代陶艺,薪火相传,谱写了瓷都的时代主旋律。如果说“珠山八友”奏响了瓷艺文人画的新乐章,那么从艺60年的王大凡,乃乐章中最强劲的音符之一。王大凡(—),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二是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三是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王大凡在浅降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浅降彩的设色,使浅降彩法画起画回生。王大凡在长达六十年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思严谨,用笔流畅,飘逸,其代表“布袋罗汉”,形态逼真,神情庄重慈祥,其动感飘逸,用笔如吴带当风,行云流水。把一个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遥的和尚刻画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题材多选择具有文化底蕴内涵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承接着古代人们智慧与文化,王大凡"借故"在不同背景下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正是这份"雅"与"俗",文雅民俗的雅俗文化兼并,让王大凡的艺术作品大放异彩,博名至今。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突出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王大凡的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如《竹林七贤》人物风格各异,内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各具特点,强调了“画”的审美意趣,并把这种“意趣”扩大到画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后呼应,首尾相谐。八块瓷板,可独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早在年、王大凡就凭借他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了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唯一的金牌得主、由此可见王大凡影响力、再结合王大凡精湛的画工、丰富内涵的故事主题、其作品价格近年来越炒越高。早在年的北京、王大凡的一副规格为×46cm(4平尺左右)的单条屏瓷板画、就已经公开拍卖出万的高价,一度刷新为王大凡单条屏瓷板画的最高纪录。随后在年的北京、一件王大凡的主题为投笔从戎、木兰从军的粉彩四方笔筒、一经问世、便在竞争激烈的拍场上,经过几轮轮的叫价、最终拍出了万的价格。不光是在国内、在国外还没有受疫情冲击的年、四条规格为:单条宽21cm,高73cm的王大凡“渔樵耕读”瓷板画四条屏,在拍场上经过十几轮的叫价、最终拍出了万的高价、刷新王大凡作品的最高纪录,轰动整个瓷板画交易市场。王大凡生前,全国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等部门曾邀请《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人民日报》联合采访了这位对中国陶瓷艺术作出杰出贡献的陶瓷美术家。《人民中国》、《人民日报》还专门撰文介绍了身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