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诗,道尽天下兴亡无

说起刘禹锡的诗,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怀古诗。而谈到怀古诗,他最被广为传颂的可能是《乌衣巷》,这个恐怕进入了蒙学读本,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但是今天我这里要讲的是他另一首很有名的怀古诗,叫做《西塞山怀古》。西塞山在哪里?在现在的湖北黄石市,解放前属于湖北大冶县。此山又名道士洑,山峰险峻,傲然耸立在长江边上,一部分山体突出到江心,造成江流转弯回折,在山顶俯视大江,身体好像悬在大江之上。山上多白鹭、桃花,诗人张志和曾经为此写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由于地势显要,这里从来都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西晋伐吴,统一中国时,益州刺史、大将军王浚统帅楼船,直下金陵,即在此与吴兵血战,吴军设置的江中铁锥和横江铁锁都被砸烂。诗人刘禹锡即是咏叹此事。《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刘禹锡历经“二王八司马”事件,几度贬谪,现在是由夔州刺史改任和州刺史,即由重庆奉节到安徽和县去,路过大冶的西塞山,即在此做短暂停留,以咏怀史实,凭吊英雄。前两句来得突然,头脑中好像有无数的艨艟战舰,旌旗招展,沿江逶迤而下。从益州到金陵数千里水路,不日就到了,金陵的王气从此收敛。此处极写晋军的勇猛、势如破竹,和吴军的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三四两句写的是当时两军在西塞山相遇,攻破这个险阻要隘后,直捣金陵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词高度概括,无限硝烟战火包含其中,多少人马山顶跌落,铁锁崩折,战船沉江。吴国末帝孙皓举手投降,万里江山从此改换了颜色。原来这些神秘的“王气”、险峻的峭壁、坚固的铁锁都是无用的东西,都不足以依靠,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政治没落了,人心丧失了,就是铁打的江山又能怎么样。第五句七个字跨越千年,六朝繁华如过眼烟云,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歌舞升平、多少悲欢离合,都交给后人赞叹、评说、感伤。一切都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是不变的是江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千百年来,西塞山依然如故,它枕着涛涛而去的江水,迎接一茬又一茬的人事变换。正所谓“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作者前面写了五句,到此第六句折回西塞山点题。七八两句通过对比,怀古慨今。现在大唐盛世,四海一家,天下大同,多么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请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曾经的人声喧哗、灯火璀璨、鸿沟堡垒,它们都变成了芦荻野草,在秋风中显出那种说不出的寂寞苍凉。刘禹锡是怀古诗的高手,他正好借贬谪地方之机饱览名胜古迹,鉴古喻今。此时唐朝虽是一统,但河北三镇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诗人正是对这种不稳定的形式表达出了自己的隐忧。全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后四句写西塞山作为军事要塞的险峻。诗人把写景、写史和写情结合起来,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宽广的胸怀。(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