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对古代战争产生了
战争的发屐历史进入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战争的烈度和规模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发展。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并战争的本质更加显露战国时期,新兴政治力量对旧体制的否定,即权利和地域的再分配过程已基本完成。
诸侯在政治和经济上已具有雄厚的实力,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各国间为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旷日持久。战争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号令诸侯”,而是以夺占敌方国土、人口、财富,并最终达到兼并为主旨。
兼并战争使原本分散、独立的地域连成一片,资源则被相对集中控制,这为兼并战争的佼佼者最后结束群财立,完成统一天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战争的目的是与国家战略目标相一致的。因此,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策略都与军事策略相配合,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使军事行动基本上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二是战争规模空前扩大。经济的发展,使各国战争潜力不断增长。生产力的提高,奖励军功制度的推行,使相当数量的青壮年脱离生产嶺域,投身行伍,参加战争。再者,兵器的生产速度之快和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充分满足了战争的需要。
军事力量的增长,促使战争的规模明显扩大,直接参战者动辄十几万乃至数十万。如战国初年秦、魏河西之战,秦军投入50万人之多。为了保障战争的需要,必须有庞大的后勤保障。动员的民夫数量往往几倍于出征部队。特别是几个国家联合采取军事行动,使战争规模呈现出新的特点。
三是战场地域广阔。兼并和统一战争是在多种地形条件下展开的,各国根据战争需要所组建的多兵种部队,无疑使战场在广度上得到了延伸。如山地丘陵可投入步、骑兵作战;坦阔平原,对车、步、骑兵来说,则是最好的用武之地;江河沮泽,适于舟师往来穿梭。
战国晚期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往往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部队在几个方向、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展开激战,其场面蔚为壮观。四是战争持续时间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承受战争中人力物力巨大消耗的能力加大。后勤保障力量提高,无论是粮草供给还是兵员、装备的补充,都能快速到位。
这些有利条件,保证了战争指导者根据国家的既定战略目标,展开旷日持久的兼并、统一战争。这一时期,战争持续的时间多达几个月甚至数载。如秦、赵邯郸之战,双方相持3年之久。五是战争发生的频率高。
战国正是我国古代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分合不定。因此,武装冲突不可避免。粗略统计,战国二百五十余年间共发生大小战争二百三十余起,几乎年年不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颇为罕见的。它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六是战争的残酷性增大。兼并敌国的先决条件就是消灭其有生力量,夺占其土地、人口,力图在短期内决战致胜。
为获得更大的战略利益,双方各投入几十万人的廛战比比皆是,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当时战场的情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气秦、赵长平之战正是最好的例证。秦将白起一次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可谓残酷之极。
作战方式的变化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较之以往,内容更为丰富,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与该时期士兵成分的变化,兵种的增多,以及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息息相关。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化的加深,农民成为军队士兵的主要成分,他们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不仅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甚至可以跻身于军功贵族阶层,所谓“猛将必起于卒伍气这一变化,较之于以奴隶为士兵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和创造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战国时期的武器装备,无论其种类、抑或其性能都达到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就种类而言,它几乎囊括了我国古代冷兵器时期战争中所运用的所有种类。其中的长短兵器、抛射兵器、攻守城器械、防护装具、战车、战船等被大量装备于当时各诸侯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随着金属冶铸技术的进步,青铜兵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永平,其形制更趋成熟、完善。不仅外观精美,而且锋利、坚韧,杀伤力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一个重大进步就是钢铁兵器堂而皇之地投入战场,这在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战国时期种类繁富且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在当时大规模的兼并统一战争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它对于当时军队自身的发展,作战方式的变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作战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现象渐趋普遍。与当时战争需要相适应,各国部队已由多兵种构成"步兵得到全面组建,其数量众多,行动灵活,适应性强。无论野战对阵,还是强攻固守,都承担重任,因此备受青睐,一跃而成为各国的主要兵种。车兵因受训练和地形限制,以及新式武器的制约,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兵种。骑兵异峰突起“发展势头迅猛,在作战中担负着机动突击的任务。
舟师也由过去单纯的运兵运粮而一改为以水面作战为主,输送兵员粮秣为辅,在作战行动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兵种的协同作战业已成为当时重大军事行动中的惯见战法。车、步、骑、舟四兵种之间,经常统筹部署,互相配合,各自发挥特长,以共同完成作战任务。
如长平之战中,秦国步、骑两兵种很好配合,以步兵正面挡敌,骑兵翼侧袭击,断绝赵军粮道,最终全歼赵军就是明显的一例。其它像步兵、车兵与舟师的协同配合,车兵、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也不在少数。二是突发制敌更加频繁。战国时期,由于步、骑兵的大量使用,部队的机动性大为提高。
因此,短时间内完成作战部署亦成为可能,这就增加了作战行动的突发性。另外,为达成突然性,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极力隐蔽战争企图,并以欺骗手段麻痹对方,选择有利时机,突然发起攻击,使对方临战准备仓促、损失巨大而无法作出有力的反击,从而夺取战略主动权。正因为突然袭击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战略和战场利益,所以奇袭、伏击、迂回包抄等战法被频繁用于实战中,如齐、魏桂陵、马陵之战等。
三是战术更为灵活。战场上采取何种战术以及如何灵活把握,主要取决于指挥者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判断。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正确地使用兵力和灵活地变换战术上,这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指挥员不仅需要知彼知己,了解敌我沔存军事为量的强弱,”而且要善于广泛采用欺骗和伪装,创造有利态势,因敌制胜。战国时期许多出奇设伏中心和要地,并交通枢纽,战略地关系到整个战争的城为“下策”的主张不同,战国时列国对城邑的争夺是当时各国战略行动的中心环节。而攻守城器械种类的完善和性能的提高,则为攻守城作战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当时,人们更加重视城防设施的完善,从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看,战国时期的城邑防御体系已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也可在文献资料中得到佐证。守城作战成功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如齐国在遭受列国联军进攻,国土大部分沦丧,局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就是凭依墨城,长期固守,伺机岀击,而终于转危为安,得以复国的。
结语与守城作战相对应,战国时期的攻城作战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这表现为攻城器械的先进,手段的多样,以及战法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各国雄师面前,高墙深池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当时的兵家大多肯定攻城作战的地位和意义,把它看成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形式。
参考资料:《古代战争发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