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讲述暴君昏君隋炀帝的功过,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12/6499385_0.shtml

如果有人问:“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暴君是谁?”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但是两者相比之下,隋炀帝是不幸的,因为隋炀帝杨广是亡国之君;而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是“千古一帝”!

这篇文章就来彻底分析:隋炀帝的功过,以及他是否真的是一个“暴君”“昏君”?

隋炀帝名为杨广,仁寿4年(年)七月,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继位,次年改元大业。

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那么这样的评判对他来说是否公平?真实的隋炀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隋炀帝杨广像

杨广如何“从晋王到皇帝”

一个伟大的帝国君王,除了让自己的国家江山社稷繁荣强盛,还必须为帝国选出一位合理的继承人犯难,一向无所不能的隋文帝杨坚在这件事上吃了鳖,因为太子杨勇实在人太令他失望了。

杨坚和独孤皇后一共有五个儿子,三子杨俊封为秦王,出镇洛阳,四子杨秀封为蜀王,出镇益州;幼子汉王杨谅则留在长安。而此时杨坚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在干什么呢?

开皇十一年(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扬州总管府的大殿香烟袅袅,一场隆重的受戒仪式正在这里举行。这场法事极不寻常,因为主持受戒仪式的,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顫,而接受菩萨戒的,正是隋王朝在江南的最高长官晋王杨广,这一年杨广二十一岁。作为隋朝的皇子,杨广为什么要纤尊降贵和僧人杂处呢?

就在两年前,平陈之役完成了中国的政治统一,但南方并不平静。第二年,江南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反隋叛乱,杨广又受命出镇扬州。叛乱虽然很快平息,但如何尽快消除江南士人、百姓对新兴王朝的敌视,无疑是一项紧迫的课题。于是,杨广把目光投向了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佛教。

几百年来,江南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而智颤则是当时江南最著名的佛教领袖,对僧俗各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对于智顫来说,能够在故国覆灭之际,为佛教僧团找到杨广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亲王作为外护,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幸事;而对于杨广而言,能够借助这位名重一时的高僧的名望,扩大自己的影响,更是收取江南民望的方便法门,何况,佛教本来就是自己的家传信仰。

杨广、智額二人的交往,可谓一拍即合、相得益彰。杨广为智颜奉上“智者大师”的尊称,而智颤则不仅盛赞杨广镇守江南的功业,甚至将其视作“总持菩萨”再世,这无疑对江南的百姓产生了巨大影响,杨广平陈以来那种“征服者”的形象也渐渐得以改观。

杨广随后镇守扬州达十年之久,其间江南社会稳定,经济文化日渐繁荣,而与智題等佛教高僧的交往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野心的滋长,杨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此时的杨勇日渐失去了文帝与独孤皇后的宠爱,太子地位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杨广一方面培育自己的势力,并成功取得了朝中重臣杨素的支持;另一方面矫饰言行,处心积虑地骗取了父母尤其是独孤皇后的信任。开皇二十年(年)十一月的一天,大隋皇宫里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一件影响大隋王朝命运的事情发生了,经过长时间考虑,杨坚终于下了决心,他更换了皇位继承人。太子杨勇被废,取而代之的正是杨广。

仁寿四年(年)六月,一个隐秘的消息溜出仁寿宫厚厚的宫门,迅速在隋帝国蔓延:六十四岁的皇帝杨坚病倒了。一个月后,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杨坚去世了。杨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一年,他三十六岁。

为了巩固皇位,杨广刚一登基,就立即派人赶回长安,以文帝遗诏的名义将长兄废太子杨勇赐死。此前,三弟秦王杨俊早已离开了人世,而四弟蜀王杨秀也因杨广的诬陷,被文帝废为庶人。因此,当杨广即位时,只有幼弟汉王杨谅有能力表示反对。

杨谅时任并州总管,今天山西、河北、山东的五十二个州都在他的管辖之下。早在杨勇被废、杨广入嗣东宫时,杨谅就非常不满,到蜀王杨秀被废之后,他心里更加不安,因为杨广的下一个清算目标显然就是自己。果然,在隋文帝死后,杨广秘不发丧,随即以文帝的名义召杨谅入朝。

以前,隋文帝曾担心京师发生叛乱,若皇帝与太子身遭不测,而领兵在外的汉王却被伪诏征调回京,这无疑会使隋王朝陷入巨大的危险。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当年隋文帝就是用这种方式把北周的五位亲王骗回长安并一网打尽的。于是,文帝跟杨谅订下一个密约:如果是文帝本人召他回京,玺书上的“敕”字旁边会别加一点作为暗记。

杨谅在玺书上没有发现暗记,心知京城有变,于是立即起兵造反。可是,追随杨谅起兵的却仅有十九个州,由于实力的悬殊,这次叛乱很快被杨素平定。通过短短的平叛战争,杨广不仅清除了那些异己势力,又发现了一批能干的将领,如杨义臣等人,使得最高权力的过渡顺利完成。

志向远大的隋炀帝。杨广继承了隋文帝留下来的强盛家业

杨广即位的次年改元大业。登上帝位的他,能否像他父亲杨坚那样大有作为呢?面对着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杨广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而又毁誉不一的帝王生涯。

千名美女划着龙舟,缓慢前行,她们各自手执雕板镂金的船桨。这就是托名唐代颜师古所撰的《大业拾遗记》中所载隋炀帝的一次江南出游。明代小说《隋炀帝艳史》中的描写则更为细致,除了一千名美女之外,又添上了一千只羊。在香艳化的过程中,隋炀帝下江南的故事也被妖魔化了。

实际上,杨广是一位胸怀远大志向的皇帝,他以“大业”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年号,便可窥见他的雄心。《隋书·炀帝纪》说他“尚秦汉之规摹”,处处以秦皇、汉武的功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成为历史上的又一位千古一帝,他必须要有所作为。

当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身边就聚集了许多青年才俊,杨广首先继承和完善了父亲杨坚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早在开皇七年(年),隋文帝下诏每州岁责三人,当时主要是明经与秀才两科,时称“贡举”,正式确立了后世所谓的科举制。大业之初,杨广又创立了进士科,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科目。此后,形成了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科并列的常贡。进士科取人颇多,隋朝的进士房玄龄、侯君集和孙伏伽等人后来甚至成为唐初的名臣。

杨广曾经在南方生活很长时间,他深刻认识到江南陈朝故地与北方在文化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山东地区也不安定,国家的统一局面并不巩固。此外,作为都城的长安人口众多,关中物资供应不足。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杨广需要重新选择一座居于华夏中心、地势险要,而且具有良好交通和经贸条件的城市作为都城,以便加强对东方和江南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

最终,杨广和他的大臣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洛阳。东都洛阳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有丰沛的饮用水源,而且邻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区。最重要的,洛阳居于国土中心,是隋朝的交通和经贸中心。

王朝的都城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气质,谁能够担负起设计建造洛阳城的重任呢?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宰相杨素、杨达及主管工程的将作大匠宇文恺的肩上。接到皇帝营建东都的诏令,几位大臣立即行动起来。

杨素等人没有让杨广失望,仅仅用了十四个月,一座巍峨的都城拔地而起。东都洛阳城周长约二十七公里,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如此短的工期内建成这样规模的城市,也是很难实现的。人们不禁好奇:这样的奇迹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在东都洛阳刚刚建成的时候,河北地区的三千多户工匠就被官府迁入洛阳定居下来。同时杨广又将几万户富商迁入洛阳,为洛阳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从那以后,洛阳又重新成为古代中国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北物资交流的枢纽。东都洛阳城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营建东都的工程开工没多久,杨广又有了新的决定——开挖大运河。在动用数百万人修建东都的同时,还要动用大量人力开挖大运河,杨广的目的是什么呢?

大业元年(年)三月,杨广征发百余万人开通济渠,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又发淮南十余万百姓开挖邗沟,以沟通长江与淮河。大业四年(年),又令百余万男女百姓开永济渠。大业六年(年),隋炀帝又下令开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上交通。仅仅六年时间,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组成的大运河就全部完工。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全长两千多里,至元代又发展为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明,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大运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

与南朝那些“面傅脂粉”、坐于深宫的皇帝不同,精力旺盛的隋炀帝喜欢四处巡狩。即使是对炀帝持激烈批判态度的初唐史官也不得不承认,杨广“志包宇宙”,“威震殊俗,过于秦汉远矣”。而在《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一诗中,炀帝这样表达了他的心声:“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诅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可见,对隋炀帝的巡狩活动,不可一概以游山玩水视之。

隋炀帝下江南

在西部的古丝绸之路,即使拥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在此行进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杨广曾经不辞辛劳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西巡张掖。

自五胡十六国以来,由于战火绵延、各地政权更迭频繁,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烟尘断绝,曾经的繁荣早已衰败。

大业五年(年),杨广西巡河右,这次出巡主要是为了解决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军事威胁,维护边境安全,因为就在一年之前,吐谷浑的军队屡屡侵扰张掖等边关重镇。杨广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取得全胜,丝绸之路重新打通。隋朝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祁连山海拔近四千米,杨广曾经率军队从这里穿过,他是中国历代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到过西域的帝王。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曾在燕支山大设宴席,款待高昌王鞠文泰及西域二十七国来朝见的大臣和使者,来自武威、张掖等地的许多士女百姓也盛装出席。各国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丝绸之路”重新繁荣。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曾经两下扬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越南,招抚流求。他真正住在长安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不足四年,其他时间都在各地巡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为了建立一个幅员广阔的帝国,成就他的大国之梦,建立一番足以比肩秦皇、汉武的“大业”,炀帝始终在不停奔走,但这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隋王朝的速亡埋下了祸根。

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

开皇十八年(年),隋文帝就曾派汉王杨谅率三十万大军反击了高丽与联鞠对辽西的联兵进犯。大业七年(年),隋炀帝决心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这年二月,杨广下诏讨伐高丽。

为什么要打高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际上是打辽东,当时“朝野皆以辽东为意”,因为辽东原来是汉朝的四郡地,是中国统一王朝的一个部分。辽东没有统一进来,国家的统一就没有最后完成。所以说,从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每一个皇帝都打辽东。为什么要打?就是要完成国家的统一。对一个帝王来说,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巩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大业七年,为征辽东,全国各地的军队、水手乃至粮草、辎重等,都汇聚到涿郡,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大隋当时的强盛,平高丽将会像平陈战争那样顺利,甚至比平陈还要轻松许多。杨广对战争结果更为自信。然而,此时的他根本不会意识到,东征高丽这个决定最终拉开了隋王朝空前危机的序幕,当然,也是他个人悲剧的开始。

炀帝忽略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隋朝的军队出海作战,并没有什么优势,他们不擅长水战,尽管有一支来护儿的水军,但最后基本上全军覆没了。战后清点,渡过辽河的三十五万隋军,回到辽河以西的才两千七百人!

损失惨重的隋炀帝很快组织起第二次东征,就在高丽马上要弃城投降、几近成功的时候,有人却从后方匆匆赶来,向杨广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杨玄感起兵叛乱了。杨玄感时任礼部尚书,负责在河南督运粮草,他扣下了即将运往前线的军粮,起兵造反。很多关陇勋贵子弟纷纷响应,叛乱的兵力一度多达几万人,直奔东都杀去。杨广闻讯后立刻下令从高丽撤军。

杨玄感是杨素之子,他叛乱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继位以后,曾经对杨素有过猜疑,说杨素如果没有死的话,我也会把他灭掉。因此作为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心里自然就觉得很害怕,担心有朝一日隋炀帝对他下手。

隋帝国的各路重臣得知杨玄感造反,怕危及权贵势力,不待杨广命令,即纷纷起兵讨逆。虽然杨玄感吸引了近十万各路农民军前来投奔,但是这些农民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不过一个月,就被消灭,杨玄感自杀身亡。第二次征辽东就这样被叛乱打断了。

当时追随杨玄感起兵的,还有一大批像李密和李子雄这样来自关陇集团核心家族的成员,这个现象表明隋朝的统治阶层已经发生了很严重的分裂。另一方面,杨玄感起兵使第二次征辽战争很快就失败了,这样就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基础,使之后的农民战争获得了更大的一个发展空间。

大业十年(年),杨广三征高丽。此时,高丽历经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只好向隋炀帝认错,并称臣求和。这次东征大隋取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但是隋朝国内早已怨声载道,天下骚动。据史学家考证,攻打高丽的兵役徭役量超过了隋代儿项大工程的总和,达到儿乎全国就役的程度。

征高丽前后动用一百三十万军队,除了军队以外,还要征发大量民工为战争服务。拿造船来说,当时就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几个造船厂,比如在东南就征发了很多人日夜不停地为他建造战船,这些民工就站在水里,天天造战船,结果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了差不多一半。

征辽大军中的大规模逃亡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逃奔到山东、河北的深山大泽之中。走投无路的百姓高唱《无向辽东浪死歌》:“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呐喊。很快,全国就形成了三个农民军集团,即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以及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

百姓摇旗呐喊的时候,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爆发了。大业十三年(年),唐国公李渊、武威富豪李轨、江都通守王世充等手握重权的大臣不约而同纷纷起兵,割据一方,众多世族也加入其中。

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

大业十二年(年),杨广在万念俱灰之下,带着萧皇后,第三次乘龙舟经大运河来到江都,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却是逃避,而且这一次他再也没能重返关中故土。

杨广把在长安时就一直置于案头的名贵铜镜也带到了南方。他有时依然会揽镜自照,面对镜中的自己感慨道:“这么好的一颗头颅,将来会是谁来砍下呢!”

大业十四年(年)三月十四日,全副武装的叛军闯进杨广的寝宫,最终杨广死于江都。丢了江山社稷的杨广,早就想过自己会丢了性命,想过后人将会批评自己,但他无法预料,后世人们提到他时往往会联想到“残暴”“奢靡”等词,最终他还丢了名誉。杨广的悲剧不只是国破身亡,更多的是留给后人一个暴君,昏君的形象。

总结隋炀帝的统治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统治是一种急政,而不是单纯的暴政,事实上,他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之下,他推行得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毕竟,经过了几百年的割据战争之后,广大百姓需要的其实是安定,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过上平稳富足的生活。

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乃至攻打辽东,都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杨广还进一步推行政治制度改革,完善了三省制与科举制度,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业,这个昭示杨广满腔抱负力图创建宏图大业的年号,最终只走到了第十四个年头。应运而起的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物质和制度成果,继往开来并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的历史即将走向又一个鼎盛的朝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0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