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浅析春秋战国时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s://m.39.net/disease/a_5962486.html年,在成都百花潭发掘一批土坑墓葬,墓葬中清理出大量文物,其中有一件是世界工艺史上罕见的嵌错铜壶。这件由工匠们巧夺天工制成的青铜器,外形纹饰精美,嵌错图案内容丰富多采,经考古鉴定,属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遗物。在镶嵌有三层图景的圆形铜壶上,既有携篮采桑和仰射飞鸟的劳动者形象,也有统治阶级在亭台楼阁中穷奢极欲、宴乐歌舞的场面。在铜壶下层是一组水陆攻战的图像,左边是登城攻防,城下兵弩俱上强行进攻,城上踞高临下奋力坚守一攻一防,扣人心弦。右边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双方都使用了有两层甲板的战船,上层立戈悬剑,树帜擂鼓,兵士戴盔穿甲,使戈射箭;下层的划桨手奋力划长桨,各自向对方猛冲,这时,已是两船交首,短兵相接,左方短剑刺去,右方长戟刺来,船上船下展开激烈的厮杀。百花潭嵌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故宫收藏的“宴乐铜壶”,图像内容都极为相似。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生产、生活、战争武器、舟楫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一、战船的出现与发展战船是由于战争的需要,从一般船只中分化出来的。战争——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在春秋时期以前的战争,主要方式是陆战,交战双方除步兵外,还配备一辆辆四匹马拉的战车,排成阵势,进行攻击或防御,所以这种战法又叫“车阵战”。公元前11世纪,商与周在牧野(今河南汲县)进行的一次决战中,周就使用了“战车三百乘,虎责(冲锋兵)三千人,甲士(士卒)四万五千人”。但未见有水战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四起。特别是那些蓄谋称霸的大国,既勾结又争夺,都想用战争的手段并吞对方。真是“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战争的烽烟滚滚,从辽阔的陆地,扩大到浩瀚的江河湖海,适应水战的主要工具——战船,也就迅速发展起来。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水战的要数齐、楚、吴、越四国。这四国濒水旁川,都有广袤的水域,自古就是发展造船和航运的基地。他们利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扩充水军,建立强大的舟师,兴造各种类型的战船。二、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舟师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战船是最为出名的。吴国地处长江下游,首都就在现在的苏州市,西临太湖,东通大海,是一个一日不能废舟楫的国家。公元前年,吴国国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谋臣,在军事家孙武为将军。伍子胥对建设水军船舰很有研究。据记载吴国的战船主要有“艅艎”和“三翼”。艅艎是王侯们乘坐的大型战船,水战时可作指挥船。它体形宽大,首尾高耸,船首绘有鹢鸟。这种大型战船,晋人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曾称它为“涉川之良器也”。“三翼”战船有三种不同的型号,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翼广(阔)一丈五尺,长十丈;中翼广一丈三尺,长七丈;小翼广一丈二尺,长五丈六尺。“大翼”可乘士卒90余人,其中划桨手为50人,管理舳舻(船的头尾)3人,专管武器的4人。船上的武器有长钩、长矛、长斧各4把,弩32把,箭矢支,军盔32个。从“三翼”的长宽度为1:5-7来看,这种战船船身狭而长,船上又配备人数众多的划桨手,因而它具有快速的特点,如遇顺风顺水,更是船行如飞。我们回头再来看看铜壶上雕刻的那种战船,很是相象,或许就是这类战船的描绘。唐代诗人元稹曾用“光阴三翼过”的诗句来形容时间的迅速消逝,虽是夸张,但也说明“三翼”战船的航速之快。吴国舟师常集中在太湖进行训练。一次吴王阖闾问伍子骨如何训练水军,怎样使用战船。伍子胥告诉他,水军战船,“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训练的办法可以参考陵军(陆军)的“车战法”,“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用数匹马拉的一种兵车,车上有象城墙般高的楼),桥舡者当陵军之轻足票骑也”。吴国经过一番准备,于公元前年率“艅艎”、“三翼”等各种战船,沿长江西上攻楚,直至汉水。这一次,吴国打了胜仗。过了12年后,吴、越两国又在太湖的西南展开激战,吴王夫差在“艅艎”大船上擂鼓督战,大败越军于夫椒。三、渤海之滨的齐国舟师齐国地处渤海之滨,“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菜”。居住在山东半岛东部的劳动人民,为了捕鱼晒盐等海上生产的需要,很注重造船技术。从“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这个传说,可见齐国的造船水平和规模。如果说,没有适应航海性能的大船,没有庞大的船队和高明的航海技术,齐景公在海上玩6个月恐怕是不可能的。在古籍中虽还没有发现齐国舟师的具体记载,但从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的记述,说明齐国舟师比较强大,吴国不及未入齐境就被挫败。四、江汉流域的楚国舟师楚国所辖地在江、汉流域。汉水两岸很多地方和楚都江陵,都有悠久的造船历史,早在西周初期,这里的劳动人民就有比较高明的造船技术,这从“昭王南征”的故事即可见一斑。公元前年,周昭王率兵攻楚,他率兵来到汉水边,命令当地人民在三天内造出渡河用的船只。人民恨透了这个奴隶主贵族头子,制造了一批用胶液粘接的船只。这种船的妙处是入水航行不久就会“胶溶船解”,人俱没于水中。周昭王和他的喽罗走卒就这样被巧妙地消灭于汉水之中。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楚国的百姓能够掌握不同的造船技术。楚国也能建立强大的舟师,昭公17年(公元前年),吴伐楚的水战中,吴军吃了败仗,楚军曾俘获过吴国的战舰“艅艎”。五、东南沿海地区的越国舟师东南沿海地区的越国,具备良好的造船和水运条件,有越人“善于造舟”之说。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时,就有“于越献舟”的记载。越王勾践曾描述越人是“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国的战船主要是楼船和戈船。戈船是在船上装备戈矛等武器,也就是战船。夫椒一战,越王勾践被俘,当了吴王夫差的仆从,后被释放回国。他“卧薪尝胆”,立志复仇,采取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制造战船。勾践在灭吴后5年,将首都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迁往琅邪(今山东日照县东北)时,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庞大战船队伍。在楚越争霸中,越军战船利用江河水流“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常处主动地位,楚为了改变在水战中被动挨打的局面,使用了鲁班创造的船用工具——钩强,这是一种带有铁钩的竹篱,在敌船进攻时能阻挡,敌船败逃时它能把对方钩住,在水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参考资料:《左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东汉袁康《越绝书追文》《国语齐语》《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周本纪》李白《古风》
上一篇文章: 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中的舰船及武器战 下一篇文章: 航海王燃烧意志面板属性最高的战船,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