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这么乱,为何明朝不出兵统一日本明军不
日本自从有文明之后,在历史上以本州、九州和四国这几个大岛组成的本土,还没有遭受到其他国家进攻占领过,即便是从日本镰仓幕府以后最乱的战国时代也是如此。当年忽必烈的元朝大军气势汹汹的远征,结果因为天气和人为因素在九州岛大败而归。而到了明朝时期,当时的日本更乱了,应仁之乱之后的日本是满城大王旗,遍地是诸侯。其混乱程度不亚于当时东周列国。
这个时候无疑是日本最弱的时候,如果任何一个强国过来,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和统一日本,那为何当时的明朝选择放弃这个机会,不出兵取而代之呢?
日本战国乱战明朝:内政让其自顾不暇其实在日本战国开始的时代,正好在时间上和明朝前中叶对得上。而在明朝前期,特别是朱棣和朱元璋时期,那个时候明朝最大的对手是三边及其以北的元朝残部们,明王朝的战略扩张方向是在北方,因此才有朱棣驻屯燕京、宁王在东北等地。登基之后的朱棣,为了“天子守国门”和瓦剌、鞑靼作战,也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往北迁移。
马上天子朱棣以及他的皇子天团(剧照)而当时的日本看到强大的明王朝,也是认怂和朝鲜一样作为也对明王朝称臣,看到臣服的日本,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就签订《皇明祖训》,将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而到了永乐年间明日双方缔结了《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明朝得到日本形式上的称臣和奉正朔。所以中前期日本作为明朝的藩邦,明朝自然不会打自己的小老弟。
土木堡之变中的朱祁镇(剧照)而到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在宣德到嘉靖这百年间外交偏于保守。
第一,是这期间是明朝开始闭关锁国海禁:即使是到了政治较为清明的弘治和正德年间,明朝的主要威胁还是在北面,而且因为永乐年以后的海禁,让明朝压根就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想法。按照老朱家人的想法,如果开了海禁的大批的财宝还不得往外流。而另一边的日本则依然是多村合战。不过这个时候的日本战国的形势开始出现逆转,关东和关西相继出现了很多如北条、织田、三好和毛利等家族开始鹊起。而那些被吞并主家成为浪人的日本武士们相继成为倭寇。因此就有了嘉靖年间的频繁袭扰沿海的倭寇之乱。
嘉靖年间的倭寇(剧照)其实在嘉靖年间,可以说是中日交流的“鼎盛时期”,当年那些失意的浪人化身成为倭寇经常袭扰东南沿海,整个东南的沿海走私猖獗。当然双方深入交流的想法是嘉靖帝也知道当时倭寇很乱,自己有可以拓展地盘的想法。但实际上当时的嘉靖朝虽然北方的邻居们变得相对安稳,但自己的内政却始终是一团糟。
进犯沿海的倭寇们(剧照)第二,明朝在太祖和洪武之后较为保守:明朝一直以来奉行的是一种“攘外安内”的外交政策,虽然有着的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但实际上和汉唐相比,他们还是相对保守,从明长城就可以看出来。同时明朝逐步放弃安南等地也说明,当时明帝国的对于版图的控制还是维持在两宋时代标准。至于其他邻国,则是采取“羁縻政策”,说白就是自治,“平时你认我做大哥,没事别乱叫,有事喊我”。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没啥明朝的必须资源,日本的引以为豪的银矿和金矿,人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就能给大明源源不断地输出,以当时明朝不重视海权相比,出兵日本还不如吞掉隔壁的思密达。
明长城主要是为了对付北方的邻居另外对于土地不太热衷之外,明朝皇帝们还要和自己的大臣们battle还来不及,对于皇帝而言和大臣们的战争可以经略日本重要的多。要知道明朝的官员们是出了名的硬气。这些大臣们实际上代表的是明朝占据财政主动权的士绅贵族们的利益,哪个大臣的背后都想关系庞大的乡党和地主在背后支持,因此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基本上所有的明朝皇帝或多或少对大臣们妥协。嘉靖年间,次辅高拱以“户部,是大明的户部”直接表明文官集团们把持朝政的立场。而有硬气的皇帝也会扶持内廷宦官们加入讨伐文官队伍里面去,因此从朱棣以后都基本上明朝的内政就是皇帝、文官、宦官三方势力斗地主
因此明朝的政体和内耗让他们对于没有油水的“日本列岛”没啥兴趣。
高拱剧照日本:想来没那么容易当然即使是当时明朝上下一心集中兵力出征日本其实也并非那么容易。
首先,明朝真正有想动日本的苗头是在嘉靖年间,那个时候东南沿海受到倭寇大规模的袭扰。因此嘉靖帝也有进攻日本的本土的想法,当时浙江总督胡宗宪就提出直接进攻日本,根本上解决沿海倭乱的想法,但一想到沿海几十名在日本混不下去的倭寇就能追着的上千名卫所的官军一直打,嘉靖帝就开始打退堂鼓。
嘉靖年间的日本倭寇(剧照)那么南方的官军不行,为何不调集的边军准备出征日本呢?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当时明朝的北方边境真的很不太平,当时明朝的三边防线经常被打穿,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可汗俺答汗帅兵击败边军,兵锋直指京城,在周边转了一圈耀武扬威之后,劫掠大量的财宝返回大漠。而且的边军这些丘八们经常搞兵变,比如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嘉靖十四年辽东兵变,也不是善茬。
明朝的边军们故而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本身就有问题,边军虽然战力要比日军强,但总不能全派过去作战吧,京城还守不守(万历年间之所以调边军入朝鲜,主要是万历解决了蒙古威胁,而且是陆路入朝属于临近作战,便于调兵遣将)。
大明的北方邻居经常越境进攻其次,海上进攻日本其实很难。
明朝进攻日本其实有两条路,从朝鲜借道或者从东南沿海直接远征,但无论是这两样都不是已经海禁多年的大明水师能承担的,明朝水师已经从郑和下西洋时代的巅峰直线跌落。要知道当年郑和可是“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而在郑和之后,大多数明朝官员们不了解水师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应用于水师的资源。大运河开通后,明朝官员开始不重视海防,水师士兵调往内河担任漕运,水兵变成了漕帮。沿海的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种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嘉靖年间的在浙江的明朝水师可用战船不足百艘。
戚继光抗倭(剧照)同时之前元朝的前车之鉴,让明朝的将领们没啥自信可言。而且远征之后,如何建立滩头阵地和接应后续部队上岸,如何保障给养,对于明朝远征军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课题。水师缺乏远洋奔袭能力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日本西海岸地形对登陆的明军也不是很友好。早在元朝大军进攻日本就暴露出这个问题,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平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西面全是山,当年元朝大军登陆九州以后就是因为山地挡住去路只能在海滩和船上等着,最后到了暴风季只能全军覆没。
日本西海岸地形图最后是日本其实并不弱。
之前雨田君说过,打输的日本武士们在国内混不下去才流浪去当倭寇,可见国内的日本军阀们实力并不差,到了嘉靖年间基本上处于桃山安土前后,那个时候日本已经从村战变成“县战”,整个日本已经从之前的诸侯变成几家势力整合时代,九州的岛津和大内,中国的毛利,中部崛起的织田,关东龙虎狮三强皆是当时百战枭雄。甚至于普遍装备铁炮的日本武士在轻武器上还领先明军。
因此这些“县长”们的战斗力不可小觑。
嘉靖年间日本也出了很多枭雄还有一点就是日本的整体当时的将军政体,平视大家相互征伐,其实是内部矛盾,只不过是在争当“带头大哥”,但遇到外敌也就是共同的敌人,名义上的将军就可以天下布武,组织大名们作战,因此明朝进攻的时候可不是就跟一个织田信长或者毛利元就作战,而是和整个日本……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剧照)雨田君说话说回来,在倭寇横行以及日本内乱战国混战时期这确实是明朝可以远征日本的绝佳时机。但明朝自己本身缺乏进取的野心,再加上几个北方大汉邻居们的威胁,一直腾不出手进攻日本本土。当然日本的地形和资源产出,又不是明朝的必需品,花大代价对付这些经过战国洗礼过的日本县长们更不值得。
因此综合上述因素,明朝是不想也没必要攻伐战国时代的日本……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