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军发展历程,为何明清
水兵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兵种。最早出现在南方的诸侯楚、吴、越等国。史籍上最早有关独立建制的水军记载是《左传》,其中楚国应该是最早组建水军的国家。
"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记述的是公元前年夏天,楚国出动一支水军进攻吴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当年退回。次年,吴国国王诸樊亲率大军从陆路进攻楚国的巢,被射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战死沙场的王国元首。
吴国和越国世代居住于南方,"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组建水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虽然组建的时间似乎比楚国晚,但战斗力却一点也不差。
公元前年,吴国攻打楚国,击败楚国舟师,又在繁阳击败楚国陆师,楚惧怕于是迁都到了鄀城。公元前年,吴国还派了水军从海路进攻齐国。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组建了相当规模的水兵,秦攻打楚国黔中时出动舟师的船只达万艘。统一六国以后,更是以舟师为主的50万军队南征百越。
水军的发展汉代时确立了骑、车、步、舟四大常备军。东汉末年时,著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孙吴水军是三国之中最强的,有濡须口、西陵两大水军基地,用于防备北面、西面的进攻,年还派卫温率军远征台湾。
东晋及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水军均强于北方。
直到隋朝统一北方之后,为一统天下而加强了水军的建设。隋朝主力战舰"五牙战舰",高五层,可容纳名士兵,前后左右设置有6台抛石机。隋灭陈之战,出动五十万大军,五牙战舰配合次一等的,可容纳战士一两百人的黄龙船,以及平乘、船艋等各种小型船只,数千艘战船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陈国。
唐朝初年为统一全国组建有水军,征讨高句丽时还组建了庞大的海军。年苏定方以海军降伏百济,次年百济叛乱,唐刘仁轨与日军作战,焚毁日军余艘战船。此后唐朝将军事重心转向了大漠的突厥,海军不再成为主要常备军。
北宋时期仅在中央设置水军,名为"虎翼水军",到了南宋,水军则成为主要的守边部队,江淮地区有"凌波军"、"楼船军"。
水军的落寞元朝统一全国后,以水军继续对外扩张,但是在进攻日本与占城时均损失惨重,此后水军改为驻防状态,停止对外进攻。
到了朱元璋时期,鉴于前朝对外用兵失败,于是在遗嘱中特意划定了包括日本、占城在内的15个不征之国。对于沿海地区也采用加强警备的政策,将海上力量限制在防守的限度之内,仅保留南京上下游的两支内河水军。
强大的水军由此逐渐落寞,以至于连日本流寇都打不过。
尽管清军在入关后的统一战争中,曾组建了相当规模的水军。如讨伐吴三桂的水军有三万余众,鸟船艘,沙船艘;施琅攻克澎湖时有水师2万人,战船艘,但统一之后清朝时基本沿用了明朝的战略。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才采用曾国藩的建议改组水师为外海、内洋、里河三大类,后演变为南洋、北洋、福建三大水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