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兵圣孙武中国古代首次战役吴楚柏
孙武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孙子兵法》十三篇,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虽距今已有多年,但仍流芳百世,长盛不衰,被古今中外军事家奉为兵家圣典。孙武一生指挥过多次漂亮和充满神奇色彩的战役,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数吴楚柏举之战。公元前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趁楚王新立年少,朝中奸佞擅权,国内经济困难的有利时机,大举攻楚。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指导思想精心选择最有利的进军路线,实施大规模战略迂回,直捣楚国腹地,进抵汉水北岸,威胁楚国都城——郢城,和南岸楚令尹囊瓦率领的楚军主力夹江对峙。吴军的突然出现,给立足未稳的楚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全军上下一片慌乱。鉴于楚军军心不稳,孙武准备率吴军强渡汉水,歼灭楚军主力,一举攻占郢都。但经侦察发现,楚王派左司马尹戍增援囊瓦的部队不知去向,囊瓦军也一改几天前的慌乱状态,变得从容镇定。孙武判断,沈尹戍部极可能从上游悄悄渡汉水,出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准备偷袭吴军停泊在淮滨的战船,然后还军截断吴军归路,与汉水南岸正面的楚军夹击吴军,陷吴军于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为了争取主动,力避被动,孙武决定诱歼囊瓦军于柏举(位于今湖北麻城县)地区。于是他率吴军主动进行战略退却转移,诱使囊瓦军北渡汉水追击。孙武率军向东北退至小别山(今河南光山县以南)、大别山(今湖北英山县北)一带,隐蔽待敌。这里北可通淮水,与停泊在淮滨的军战船相呼应,消除了退路被堵的后顾之忧;南可迎击追踪而来的楚军,占据地利优势。囊瓦和沈尹成事先约定,由囊瓦正面牵制军,沈尹戍则率领援军出方城,下淮滨,烧吴战船,断其后路,然后两面夹击。大夫史皇和武城黑妒忌沈尹戍的军事才能,惟恐沈尹戍独揽头功,遂挑拨沈尹戍与囊瓦的关系,怂患囊瓦改变作战计划。囊瓦与武城黑、史皇同为一丘之貉,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虽然带兵,胸中并无韬略。受二人挑拨,他动了一之私念,遂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拟率楚军强渡汉水,与吴军决一死战。正准备下命令时,过江侦察的士卒来报,吴军已悄悄后撤,向东北面小、大别山一带退却。囊瓦误以为吴军胆怯畏战,遂命楚军立即北渡汉水追击吴军。楚军北渡汉水,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囊瓦见吴军接战即走,一直退入小别、大别山,更坚信孙武胆怯,害怕淮河战船被袭,断了归路,加上争功心切,进军更没有顾忌。楚军进入大别山隘口、既看不见吴军把守,也没有兵车迎战。正在狐疑之际,忽闻鼓声大振,吴军勇士在先锋夫概(吴王阖闾之弟)率领下手持栎木大棒,舞得呼呼生风,山洪爆发一样冲下来。栎木大棒就像铁棒一样坚实,吴军手抡长长的栎木大棒,见马打马,见车打车,见人打人。楚军想象的是兵车对兵车、戈矛对戈矛的正规战斗,怎么也想不到吴军会步行,手抡栎木大棒,劈头盖脑一阵猛打。战马受惊,拉着兵车狂奔,在山谷里互相碰撞,自相践踏。吴军步卒在山道上灵活机动,楚军兵车却不好施展,只有被动挨打。楚军慌忙撤退,吴军尾随追杀,楚军死伤惨重。囊瓦引着败兵,连夜奔驰,直到柏举方才甩掉追赶的吴军,扎营休息。孙武率领吴军顺着小别山径,由西向东乘追击。孙武估计囊瓦奔逃,昼夜不停,到了柏举,一定稍作喘息,收拾败兵;遂决定不给囊瓦喘息机会,准备率吴军一鼓作气、直捣柏举,歼灭囊瓦楚军。路上忽然得到侦察士卒报告:楚王派大将為射(楚国著名贤相孙叔敖之后)率援军余人,已经赶到柏举,和囊瓦会合。孙武立即传令军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并让吴军侦察士卒扮成本地楚人,再杂以小别山民做探子起去打听楚军情况和柏举地形。侦察士卒和山民回来报告:囊瓦和射分两处扎寨,囊瓦所部楚军扎营柏举,营寨草草扎成,看来并不打算长守,倒像是随时准备发动进攻射所部楚军在距离柏举十几里的地方扎营,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完全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柏举北面有柏子山,东有举水,举水河边以及柏举邑镇周围,地势平坦,是一块不小的河谷盆地,千军万马可以在这里摆开战场。孙武指挥作战,非常重视了解敌情和地形,认为“不知敌之情者,不忍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侦察士卒和山民的报告,使孙武了解了敌情、地形,可以说“知彼知己”。情况明晰后,孙武当机立断,决定马上发动进攻,出其不意击囊瓦之敌,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他派急于求战的夫概为先锋,突袭囊瓦军营。同时命令伍子胥率本兵车疾驰柏举,接应夫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囊瓦楚军。孙武亲率三军,拔营而起,作为后续。此时的囊瓦楚军,根本没有料到吴军会如此迅速来袭,将无战心,士无斗志,防备十分松懈。夫概率精兵突然袭来,着实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双方激战正酣时,孙武派来的强兵伍子胥也及时赶来支援,楚军阵形顿时大乱,士卒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囊瓦见楚军大势已去,弃军而逃,投奔了郑国。大夫史皇在掩护囊瓦逃跑时,也被吴军斩杀。听说囊瓦前营溃败,吴军顷刻就到,射军中人心惶惶。射认为用本部人马去救囊瓦,无异杯水车薪,白白送死。遂命儿子延带领一部分战车做先头部队,沿来时路线向郢都方向撤,准备撤到汉水以南再凭河抵抗。在掩护战中,楚将射战死。延率楚军残部如惊弓之鸟,蜂拥向郢城溃退而去。逃至清发水边(水名,今湖北安陆境内的水),收集船只,准备渡河而西。此时东面尘头大起,夫概率领的吴军先锋已经随后跟来。延紧急背水布阵,前阻清发河,后有追兵,只有背水一战。為延严以待,抱着必死的决心,东边尘头却渐渐消歇。延以为吴军正在喘息备战,当利用此时机快速渡河追兵看见清发河边楚军旌旗兵车,加紧鞭催辕马。夫概突然发令:停止前进,退后数里歇息。趁吴军喘息,楚军找到少许渔船,开始渡清发河。他们知道吴军离清发河只有几里,军心惶惶,人车多,渡船少,渡河令刚下达,便纷纷争渡,各不相让,顷刻乱了秩序。楚军渡到一半时,孙武即下令全军出击。一时间,鼓号齐鸣,杀声震天,烟尘四起,吴军浩浩荡荡地从四面八方一齐向河岸边杀来。延想组织未渡的一半楚军迎战,可惜军心已散,布不成阵。孙武率吴军马不停蹄进行追击,在雍筮地区追上延楚军并与沈伊戍部遭遇。经过激战,吴军最终打败楚军,基本消灭了楚军主力。他随即挥戈攻陷郢都,帮助吴王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为“柏举之战”。这次战争是孙武亲自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也把他的《兵法》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击虚”、“兵闻拙速”、“因敌制胜”“制人而不制于人”、“示形动敌”、“造势任势”、“以正合,以奇胜”等,均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运用,并获得了完全成功。
上一篇文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借东风其实是 下一篇文章: 元朝明朝清朝,4次对日战争,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