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和你认知中差距有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公元年7月,曹操挥军南下,志在统一中国。
同年8月,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位。刘琮继位后,接受部下建议,二话不说直接向曹操投降。彼时的刘备还蒙在鼓里,驻兵在樊城。得知刘琮直接投降的他,犹如遭受一击晴天霹雳,但也只得弃樊南逃。
之后,曹操进军江陵,彼时江东孙权派出鲁肃打探消息。鲁肃与刘备一番试探拉扯后,达成共识,刘备采纳鲁肃的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自江陵南下之际,诸葛亮自告奋勇,作为外交官前去向孙权求救。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舌战群儒那么夸张,诸葛亮只是详尽分析了当今局势,并采取了些许激将法,力求促成孙刘合作。
在孔明和鲁肃的努力下,孙权召集部下开会。在会上,顶着绝大多数投降派的压力,不甘偏安一隅的孙权拔刀砍向面前奏案,誓与曹军决一死战。
而后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召回了周瑜。不同于人们对周瑜“小肚鸡肠”的刻板印象,史书上记载的周瑜是一个有勇有谋、极具政治敏锐性的人。在孙权的部下几乎都要倒向投降派时,他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曹军的弱点和不利因素,并判断出这是一个击溃曹军的大好时机。周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孙权召回周瑜后,倾尽全力只调动了三万精兵给他,之后又任命了程普。同年12月,刘备、关羽、刘琦率领各自军队与周瑜军、程普军合并,孙刘联军正式成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孙刘联军整顿完毕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气氛即刻凝结,大战一触即发。不出周瑜所料,由于曹军中疾病蔓延和水军实力不足,初战孙刘联军告捷。
之后曹操由于部下水土不服、不习惯于坐船,于是下令将舰船首尾相连,以维持船身的平稳。周瑜的部下黄盖看到这一情形后心生一计,在与周瑜商议后,他派人送信给曹操说要投降。
诈降之日,黄盖率领几十艘船,满载柴草和膏油,驶向曹军战船。在曹军战船毫无防备之时,黄盖一声令下,几十艘船全部起火,直奔曹军战船和营寨而去。
恰逢当时东南风正急,赤壁火光冲天。这场大火烧光了曹军的战船,也烧毁了曹操一统中国的梦想。孙刘联军以五万兵力战胜了曹军二十万的兵力,赤壁之战作为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自此载入史册。
一千八百年过去了,当我们回看这场战争时,是非对错在时间尺度上已经变得模糊,而历史的规律却依旧清晰展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正如《中国通史》所说:对于曹操来说,赤壁之战是个句号,自此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
对于孙刘两家来说,赤壁之战是个逗号,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
而对于整个社会进程来说,赤壁之战是个问号,历史不知还要经过怎样的进程才能走向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