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时代我们的科技已落后大明军事洋务运动
通过前三文的介绍,我们知道明朝到了中后期,虽然在科技特别是军事上科技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但这种落后并非全面的落后,至少在学习精神上没有后退。例如明朝曾向国外三次学习过火器技术。
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科技的落后并非全面性的落后
因为禁海,明朝的海军其实只是类似于今天的海巡海警,主要针对的就是海盗。郑和时代,除了郑和宝船外,还有千料、七百料、五百料战船。到了正德、嘉靖时期,我们的战船则大多是四百战船。
除了海战用不上了,“南粮北运的海路”路线也被朱元璋停用,全部改运京杭大运河运输了。民船也开始不用大船。由此,也必然会导致军事技术落后。明朝的战船向小型化发展,技术拓展停滞。
郑和用于海战的最关键的性能指标“火炮数量及性能”了。明朝的战船在中后期比起欧洲已经落后了。但明朝中期的中国,因为嘉靖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凸显自己的正宗,更为了应对周边开始恶化的安全环境,他并不排外。同时,那一时期的政坛精英们特别是从事军事的文武官员们,也没有后期、清朝的排外思想。由此,正德末、嘉靖朝进行了军事洋务运动。
其实,在正德、嘉靖时期,对于外部军事技术的学习,并非第一次。永乐时期就出现过一次。
明朝的三次对外学习
永乐时期通过“交趾之役”不但学习了火器技术更建立了世界第一支火器部队。年,大明与交趾(请注意交趾并非是今天的越南而是越南的中北部)交恶,最终10个月灭亡交趾政权。在战争中,名将张辅向驻地汇报了交趾的火器发展。朱棣对此非常重视,将交趾战俘带到北京编入火器部队,一方面教授火器技术,一方面学习火器改良之术。
朱棣嘉靖时期首次针对西方的军事洋务运动,以仿造升级制造为主。早在宁王造反前,葡萄牙的火炮就通过“外贸”形式进入我国,国人就开始对这种后装滑膛加农炮进行研究、仿制。到了嘉靖二年(年)开始全国性正式仿制。根据佛郎机铳的特点,明军又对鸟铳进行改良,形成铅锡铳,它们主要用于防范蒙古骑兵。
万历时期时期进行了第二次军事洋务运动,以购买为主。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武器就是红夷(红衣)大炮,正式出现。但红夷大炮的出现,也正式拉开军事科技的落后程度,这一时期仿造很难了,升级性创造基本没时间了。
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故事,则是晚明最有成就感、最知名的科学家兼大臣兼天主教徒徐光启,发起的购买葡萄牙火炮、编练葡萄牙雇佣军事件。
嘉靖通过明朝的三次对外学习,可以得到一点启示:落后于他人并不可怕,只要承认、并努力追赶,就一切都不晚。由此,落后才不会必然挨打,挨打了也能还回去。你明明落后却不知道进取、不知自主、不知自强,那样才必然且永久挨打!
对于第一次军事学习,不是本书的主题,我们直接跳过去从第二次正德时期说起。
明朝军事洋务运动主要学的是什么
虽然到了正德时期,我们在整体造船能力、海上火器方面开始落后,但因为技术积淀,在许多方面仍然强于西方。例如在防沉、防颠簸方面的技术比欧洲列强更高一些。其中,“水密隔离舱技术”、积水舱与密闭舱通过底板上的小孔引入和流出海水的设计等都比较合理,这些技术直到18世纪欧洲才有所设计。
徐光启主导了第二次军事洋务运动当然,上述设计我们在4世纪时可能就已经出现了。西方人也不是不知道这种技术设计,但他们对此似乎并不重视,使用的是另外一种理念。
按照陈伟博士的说法就是:(我们的)船舶结构的横向抗压力依靠的是大面积的隔舱板和甲板下层的面梁来维持,而西方古船则是依靠大量的肋骨加强材、横贯于船体内部来维持。
因为造船技术我们是有强大历史积淀的,所以,在明朝军事洋务运动中,西方的造船技术没有被列入学习项目。我们主要是从佛朗机的引入、全军仿造和革新层面,进行的单一学习。
达伽马正德在位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在年,由达伽马率领来到印度,开启了新的航路。在航路开辟过程中,他们是以贸易作为幌子的。和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一样,西方国家的贸易永远只是幌子。只要处于不利地位的时候,必然是以军事入侵为后盾。
年,葡萄牙占领了明朝政治上、经贸上重要的藩属国马六甲。由此,葡萄牙冰峰来到,大明上场,为了东方的尊严与葡萄牙对阵。
明朝北宋化?朱元璋禁海、朱棣下西洋的再解读内附系列前八篇文章。《明朝军事洋务运动》预计公布50篇,占全书内容的40%多,欢迎各位对本书感兴趣的单位承接出版。
北邙山上有灰更有黑白,谈《走向共和》不从年代切背景之因
朱元璋治国控权的核心就是多数压制少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