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军事才华出众人格复杂的军神,最后却
每个朝代都会涌现出许多军事上的英雄人物,如秦朝的白起和王翦,汉朝的韩信和卫青,唐朝的李世民和李靖等等。然而,在南北朝乱世中崛起的隋朝,却似乎没有一个在人们印象中备受尊崇的杰出统帅。实际上,隋朝的确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在战争中屡战屡胜,成为了当时的军事翘楚。但是由于他复杂的性格和一些有争议的行为,他并没有得到像一代军神那样的赞誉,反而被人称为“隋朝第一奸臣”。
隋朝是一位叫做杨素的军事将领,他出身于著名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他的祖父杨暄曾担任过北魏辅国将军和谏议大夫,他的父亲杨敷则是北周的汾州刺史。从小,杨素就志向远大,对细节不拘泥,而当时其他人却不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只有他的堂叔祖杨宽,也就是魏朝的尚书仆射,认为他会有出色的成就,有很大的前途。成年后,他先在北周担任大冢宰宇文护的记事等秘书职位,随后受命率领其父的旧部参加征讨北齐的战争,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随着齐王宇文宪东征,杨素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有一次,宇文宪的部队被北齐主力军击败,杨素和其他十几位将领冒着生命危险,才成功救出了宇文宪。在北周和南陈的夹攻下,北齐灭亡,南陈夺取了淮南地区。杨素随上柱国韦孝宽攻打淮南,他独自率领军队攻占了盱眙和钟离(今江苏盱眙东北、安徽凤阳东北),初步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公元年,周朝的静帝宇文阐还是个年幼的皇帝,政务大权被左丞相杨坚掌握。敏锐的政治家杨素预测到杨坚想要篡位自立,便主动加入了杨坚的门下,担任了汴州刺史。不久之后,尉迟迥发动了起义,反对杨坚的专权,杨坚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杨素担任其中一路行军总管,共同讨伐尉迟迥。在战争中,杨素表现出勇猛的作战风格,斩杀了敌方大将宇文胄,帮助杨坚打下了建立隋朝的基础。因为这次的表现,杨素在杨坚建立隋朝后被加封为上柱国。
从公元年开始,杨素被派到长江防线,为伐陈战争做准备。他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吴州总管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共同献策,建造了“五牙”和“黄龙”等战船,并积极打造水师。在公元年,杨坚组织了号称51万的南征大军,由杨广担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而杨素则担任水师的统帅,出发自巴东郡,顺流东下。
杨素同时使用骑兵、步兵和船舰三种军队,袭击敌方的水陆据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他充分发挥两岸步骑协同作战的优势,摧毁了陈朝的长江舰队。杨素还实行优待俘虏等政策,有效地瓦解了南朝军民的斗志。在杨素端坐在平乘大船之上,容貌体魄雄健魁伟的形象前,陈国人不由得敬佩地说:“清河公就是长江之神啊!”之后,陈后主被俘,江南各地相继爆发叛乱。杨素接到命令,担任行军总管,杨坚认为需要休整一下军队,但杨素坚持要把叛军全部扫平才罢手。最终,他果断而坚定地平定了这场叛乱,使隋朝正式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王朝。
杨素的真正辉煌时刻是在应对突厥战争时。公元年,横跨欧亚大陆北部的突厥汗国因隋朝军事和外交手段的分化而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但是东突厥仍然拥有威胁隋朝北部边境的强大实力。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联合南侵大同,杨坚下令汉王杨谅担任元帅,杨素、高颎和燕荣三路协同出击。
之前,面对凶猛的突厥骑兵,隋军采用的是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将外层覆盖鹿角和铁蒺藜等拒马之物。然而,杨素认为这种做法只是被动挨打,要想取胜就必须采取主动进攻,与敌军的骑兵展开正面对抗。达头可汗看到隋军如此行动,认为他们是来送死的,便率领十多万骑兵直接朝隋军主力冲锋。
杨素之所以有勇气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并与敌方的强项比试,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自信。一方面,他善于练兵,学习突厥人的骑兵长处,专门打造了一支骑兵精锐部队。他也对其他兵种进行了系统的训练,使他们具备了强大的战术执行能力。另一方面,他对待军队非常严格,严明赏罚。每次作战前,他都会杀一只鸡来威慑士兵,违反军令者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斩首。在战场上,杨素通常会先派出一二百人前去迎战,如果胜利就继续作战,如果失败逃跑,这些士兵就会被全部斩首。然后他会再派出二三百人,如果不胜也会被斩首。杨素面对这些斩首的士兵毫不动容,甚至是从容不迫,真可谓是一个残忍的人。同时,杨素对于表现优异的将士,奖励和抚恤非常丰厚。因此他的手下都是非常勇猛的战士。
杨素还非常擅长把握战机,在突厥军队杀来的时候,他抓住了对方阵型不整的机会,率领精锐骑兵冲破了对方的防线,大胜敌军。达头可汗身受重伤,最终被部下所杀,其余部队则哀声一片离去。隋军紧追不舍,跨越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越过秦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七百多里,扫荡了漠南地区之后才返回。
公元年,杨坚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前往云州抵御南下的突厥人。突厥人之前曾是杨素的下属,但这一次他们被彻底击败了。杨素深谙游牧民族的逃跑之道,因此下令骑兵稍稍跟在突厥人的后面,自己则亲自率领两名骑兵和两个投降的突厥人潜入敌阵,和敌人一起前行。由于突厥人反应迟钝,没有发现异常,就在他们准备休息的时候,杨素下令后方的骑兵突然袭击。突厥人猝不及防,主力全军覆没,残部逃往漠北。
在杨素的奋勇作战下,中原王朝时隔数百年再次实现了“漠南无王庭”,隋朝也正式确立了东亚霸主的地位。在隋炀帝即位后,汉王杨谅组织了二十万大军占领并州,发动叛乱。尽管杨素只带着数万士兵前去平叛,但他却不畏艰险,亲身冒着箭石之危,最终生擒了当时举世闻名的猛将萧摩诃。在杨素的军事生涯中,只要他担任统帅的战役,无一败绩,可谓功绩卓著,令人惊叹。
杨素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华,他的文学才华同样非凡。从小就专注于学问研究,展现了学术大师的风采。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有成就,史书中称他“勤于研究,广博涉猎。擅长文学,擅长草隶,对风雅也很有兴趣。外貌英俊,须髯挺拔,有着英雄气概。”他留下了十卷文集,为后人所传颂。
杨素曾经创作过一首共七百字的五言诗,赠送给当时的番州刺史、著名诗人薛道衡。这首诗气势恢宏,风韵独特,在当时被誉为上乘之作。其中写道:“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堪闻。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然而不久之后,杨素就因病去世了。薛道衡听闻此事,感慨道:“人临死时都变得友善,这难道就是这样吗?”
为什么薛道衡会有这样的感叹呢?因为这与杨素平日里的表现完全不同。自从杨素投靠杨坚之后,他的一生都是在讨好上位者中度过的。他参与了《开皇律》的修订,与高颎等几位重臣一起将该法律制订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之一。从年开始,他担任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共同掌管朝政。
杨素的一生中,尽管他被视为宠臣和弄臣,但实际上很难算得上是奸臣。为什么历史上高颎的名声要比杨素好呢?这是因为高颎为人正直,性格宽厚,对兴衰荣辱都能处之泰然,积极为朝廷选拔贤才。杨素进入朝堂也是高颎推荐的。他曾公开反对隋炀帝杨广奢侈挥霍、压榨百姓的行为,结果却被冤杀。
相比之下,杨素猜忌心重,执着于权力和财富,帮助杨广登基,并默认杨广的胡作非为,使隋朝和他自己的家族陷入了困境。但他对隋朝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为国家推荐了不少人才,更没有夺权篡位的行为。因此,称他为“隋朝第一奸臣”实在是不公正的评价。
尽管杨素有时会被批评为奸臣,但实际上他是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官员。他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正面的评价,例如:“明公清雅,以仁义事上,器宇不凡,才华卓越”,“他对朝廷和百姓都有功绩,是一位忠诚的臣子和杰出的文化人”。因此,评价一个人并不应该简单地从表面行为和观点出发,而要综合考虑其在历史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