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是如何失去海上霸权的
大英帝国海上霸权的丧失。
英国的历史充满了独特性,曾经是全球帝国主义扩张的领军者,创造了许多现代科学和金融体系。然而,现在的英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大,只能在几个小岛上生存,领土面积远小于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曾经的全球平衡者也成为了美国的小兄弟。
英国的衰落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但如果只从技术层面来看,那就是英国在科技发展上犯了一个错误,两次德国的冲击导致大英帝国丧失了海上霸权。
要深入探讨英国海上霸权的消失,首先需要了解这个霸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众所周知,自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最先在南美进行殖民的是西班牙人,为了维护海上霸权,西班牙人还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一支无敌舰队。
英国作为后来者,大部分时间只能联合法国和荷兰对西班牙商船进行抢劫,所以英国人在航行时经常说“我爷爷的爷爷是黑珍珠号的海盗”,这与德国人炫耀祖上持枪是一个道理。
英国就是通过组队抢劫,再加上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渐积累了海军实力。随着量变引起质变,到了年,英国终于在格瑞福兰海战中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结束了对方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同时也开启了自己海上霸权的起点。
在过去的两百年里,英国海军在与荷兰、法国的海战中保持不败,所到之处皆成为其帝国的领土,殖民地和附属地遍布四个大洲,覆盖了全球25%的土地和人口,被人们称为“日不落帝国”。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局面。对于了解欧洲近代史的人来说,可能会知道德国从一群散乱的暴力集团转变为一个统一国家,还要感谢英国的帮助。
然而,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科技的进步直接推动了工业和人口繁殖速度的大幅提升。当时,德国的人口超过了万,而俄国的人口也在30年里从1亿增长到了1.6亿以上。
由于英法等传统老列强先行一步,瓜分了全球84%的陆地面积,这就意味着俄德两国想要发展就只能从别人手中夺取,这就出现了美国人常说的修昔底德陷阱
。
特别是沙俄在巴尔干地区的活动,使得整个欧洲都陷入了受迫害的妄想症,随时准备打劫周围邻居或者被邻居打劫。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加强军备,法国无奈地跟上了节奏,而英国为了维持海上霸权,几乎把所有技能点都点在战列舰上。
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它的排水量达到了吨,最高航行速度为12节,甲板上分布了10门12英寸的大口径舰炮,射程可达码,火力输出约为老式战列舰的近一倍。
英国人将战列舰舰队视为海军和海上霸权的象征,而德国则希望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德国人开始疯狂堆砌战舰,通过20年的时间,将德国海军从全球第七的位置拉到了第二。
然而,即使如此,德国海军的实力仍然落后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双方主力战列舰的数量比为33:18,战略巡洋舰的数量比为9:6。
英国还新增了几艘战舰,质量也比老版优秀。显然,德国希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而英国也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年,这是双方的临界点。从地图上看,德国的战略位置非常糟糕,左边是法国,右边是沙俄,虽然陆军在战场上表现不俗,但海军舰队却表现得无足轻重。
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莱因哈特·舍尔计划炮轰桑德兰,引诱出英国舰队,待英国舰队进入埋伏圈后,再协同战巡舰给它来个一锅端。
他还安排了十艘大型潜艇和齐柏林飞艇,伏击英国返航的舰船。然而,英国人早已破解了德军电报,制定了一个几乎与德军没啥两样的诱敌计划。
5月31日,德国海军派出诱敌舰队进入日德兰海域,很快就撞见了英国的战列巡洋舰。德国人心中窃喜,随机命令舰队掉头,把英国舰队引入到了德国战列舰的炮火打击范围。
随着一波炮弹齐射,双方先遣部队开始了远距离对轰。原本在兵力上占优的英国居然吃了大亏,不到半个小时,旗舰“狮子号”被击毁,“不懈”号的弹药舱内爆被击沉,超级无畏舰“玛丽女王”号被连击,炸成了一堆零碎。
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凭借航速优势,成功切断德军返回威廉港的航道,德军陷入被动。舍尔将军将受伤的巡洋舰调至队尾,让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顶在前面,冒险突围。
经过一场惨烈的短距离对轰,德军勉强跑回赫尔戈兰湾。英军损失了包括3艘战列舰在内的14艘战船,而德军则损失了11艘各类战舰。
战后,双方都宣布自己获得了胜利。这场战斗显示了战列舰的强大和脆弱,虽然暴力值拉满,但命中率和机动性却十分拉垮。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人的航母作用聊胜于无,德国的飞艇则停在了基地,说好的潜艇伏击也只伏击了个寂寞。美国和日本率先作出改变,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思路,重视主炮火力和局部的操控细节。
英国在新的无畏舰竞赛中逐渐落后,最后在华盛顿达成《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英美日三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升旧军舰的性能上。然而,年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的下水,再次引发了各国海军的军备竞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采取了无限骚扰战术,利用巡洋舰和潜艇对英国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舰艇进行攻击,使得英国海军只能被动防守。
大部分时间,英国人只能躲在小岛上忍受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丘吉尔不得不出售海外资产,全球殖民地体系开始瓦解。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也模仿德国的战术,一边利用潜艇和巡洋舰消耗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一边则利用主力舰进行子儿模式的战斗,占据了海上战略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转变策略,以航母特混舰队作为进攻主力,战列舰作为辅助,只负责防空和对陆地的火力支援,将大炮对轰升级为海上飞机和海下鱼雷的远距离作战模式,主打空海一体作战。
年的中途岛战役中,美日海军在空中激战,双方的战斗机在高射炮的轰鸣中,俯冲炸航母。几轮激战过后,日本损失了4艘大型航母,而美国只损失了2艘,这一战彻底扭转了太平洋上的战略态势,日本被迫转入被动防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战列舰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航空母舰则成了海战的主角和决定性因素。自此,战列舰的时代走向了终结,英国的海军优势也荡然无存。
二战结束后,英国曾试图打造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新型舰队,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英国的航母建造计划只能被迫取消或推迟,而现役航母也因维护成本过高,不是退役就是打折卖给了冤大头。
另外,苏联的崛起也让英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改变,一方面需要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防止苏联的入侵,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防系统,防止遭到对方的核打击。
这些调整都导致了英国海军预算和地位的严重下滑,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也只能转型为欧洲大陆的军事防御。虽然英国海军在年的马岛海战中挽回了一点颜面,但临时凑出来的老牌舰队,却再也没能力重拾帝国的往日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