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表荆州最佳的扩张期是哪两个时间
马上就要进入赤壁之战的正文了,之前咱们把曹、刘、孙三家的情况大致做了一个铺垫,
博望坡的那把大火到底是谁放的?荆州军为何不参与中原逐鹿?
隆中对讲了些啥?诸葛亮的好友徐庶等人后来在曹魏的际遇如何?
曹操与汉室之间,荀彧到底心向何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啥?
孙策死后,江东最先叛乱的居然是他们!选孙权上位的原因是啥?
孙权上台初始,张昭和周瑜谁的地位更高?
荆州的正主刘表也该有所交代,这篇字数较长,约有余字,请耐心阅读。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如何评价刘表,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刘表是如何单骑入荆?
2、刘表的军事能力如何?
3、刘表为何固守荆州,没有进取天下?
1、刘表是如何单骑入荆?
相比曹操、袁绍等,刘表出名更早,在桓帝时就混出了“八及”的名号。
当时的太学生在有心人的操作下,编出外号了不少朗朗上口的外号,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这是最高领导人。“八及”指刘表等八位"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
既然能引导他人学习,说明刘表知识底蕴厚,文化水平高,这和他后来在荆州开立学官,博求儒士有密切关系。
年,受第二次党禁影响,刘表也受到牵连,被迫逃亡(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
年,党禁解除,刘表被大将军何进征辟,出任北军中候(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年,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派刘表继任(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蒯州刺史)
董卓最初目的只是利用刘表的宗室身份,牵制孙坚。
东汉末期,宗室出镇地方相当常见。灵帝任免刘焉为益州牧(年),李傕控制的长安朝廷任免刘繇为扬州牧(年)。
当时荆州的局势极其混乱: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出自兖州的刘表在荆州毫无根基,不得不求助于当地豪族。刘表至荆州后,单马入宜城,与中庐县人蒯良、蒯越及襄阳人蔡瑁等共谋大略(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
刘表问道:此间宗贼甚盛,群众不附,袁术因而取乱,我希望在这里征兵,但恐其不能聚集,众位有何对策呢?
蒯良随后给刘表贡献了拿下荆州的顶级谋略:
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从此,江陵、襄阳取代原先的荆州治所汉寿成为荆州的两大超级重镇。
蒯越主动请缨平定叛乱,他诱请宗贼五十五人赴宴,将其全部斩杀,一并袭取他们的部众(乃使赵遣人诱宗贼帅,至者十五人,皆斩之而袭取其众)
随后与庞季前往襄阳将江夏贼张虎、陈生说降(唯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
拥兵自重的荆州郡守县长听说刘表威名,大多都解下印绶逃走(诸守令闻表威名,多解印绶去)
真的是被刘表的威名吓跑的嘛?无非是畏惧荆州的顶级豪族罢了。
荆州豪强为啥要帮刘表呢?
刘表的名气大是一方面,此外,荆州豪族也希望有一个人来整合荆州的军事力量去对抗盘踞在南阳郡的袁术、孙坚。
刘表能豪取荆州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先利用宗室的名分出镇地方,然后利用在士大夫中的名望获取豪族的帮助。
2、刘表的军事能力如何?
在荆州豪族的帮助下,刘表坐稳了南郡。
此时荆州北部南阳郡的局势非常微妙,孙坚杀掉南阳郡守张咨后,郡中震栗,南阳的本土官员和军队在“震栗”之余开始在向四世三公的后将军袁术靠拢(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
注意,袁术没有正式编制,他这个南阳太守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刘表给了袁术一个大人情,上表推荐袁术任南阳太守,他希望和袁术结盟,共同对付孙坚。
按照正常逻辑,袁术应该助刘,毕竟他本身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和南阳士族是利益共同体,结果袁术做了一个令人哗然的抉择,他根本不领刘表的情,反而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
从此所有的士族大佬开始对袁术充满敌意与提防(袁术手下几乎没有士族的身影,庐江周氏就采取不合作态度)
袁术伸出来的橄榄枝对于孙坚来说相当及时,连杀两位士族大员的他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双方迅速结成了联盟。
董卓被孙坚赶出洛阳后,袁术和孙坚决定南下攻打荆州,三点原因:
1、因为长期的战乱(黄巾起义、董卓扫荡)、整个豫州几乎被打残,孙坚、袁术也不是善于内政之主,无法以之作为长期发展的基地。
2、袁术和刘表在南阳郡的南部地区经常发生摩擦,南阳郡是光武帝刘秀的家乡,人口达百万,十分富有。
3、荆州本来就是孙坚的基本盘,被刘表巧取豪夺一直让孙坚深以为恨。
年,孙坚和袁术联手南下攻打荆州(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
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
刘表闭门不战,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士。黄祖带兵归来,孙坚复与大战,黄祖再度败走,逃到岘山之中(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
依着孙坚此时汉末第一等的战斗力,打下襄阳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孙坚追杀黄祖时跑猛了,疏忽大意单枪匹马过岘山时,被黄祖军射杀。(坚乘胜,夜追祖,祖部曲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
随后刘表断了袁术的粮道,使其无法再盘踞南阳,迫使他往兖豫方向出走,间接促成了后来袁术与曹操的匡亭之战(术由是不能胜表)
虽说孙坚身死有意外成分,但刘表能逼迫袁术退出南阳,其手腕不可谓不强!
袁术后来可是在淮南打下了一大片土地,在年是当时最强军阀:年东汉群雄中谁的地盘最大?袁术敢于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3、刘表为何固守荆州,没有进取天下?
刘表错失了一个最佳的窗口期。
年将袁术赶出南阳到年凉州军入侵,这段时间,荆州外无强敌,内无叛乱,是最佳的扩张期。
长安朝廷派黄门侍郎钟繇拜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允许设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拥有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礼仪如同三公(傕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后又派左中郎将祝耽授予他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
这意味着,刘表在名义上拥有在交州、扬州任意开火的权力!
然而刘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你说他忠于汉室吧,似乎也不准确,因为他既没有出兵勤王,同时又暗戳戳的参与益州叛乱(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
时人的评价很精准:非霸王之才,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之后的荆州很快就进入了动乱期!
年张绣入侵南阳到年官渡之战前夕,刘表四处扑火,就没停过。
凉州军余部张济因长安大乱自关中出走南阳,攻打南阳郡的穰城,却中飞矢而死,其侄张绣于是收兵而退出穰城(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
刘表主动派人招诱张济的余部,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刘表联合,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他抵御曹操(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年,迎献帝迁都许昌后,曹操开始南征,曹军刚到达淯水没有围城,张绣就率众投降(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
曹操后来过于浪荡,打算接纳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大怒,发兵袭击毫无防备的曹军,曹操大败(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
张绣和曹操翻脸后再次与刘表联盟,张、刘联军多次击败曹操手下大将曹洪,曹操无奈亲征,才攻下南阳湖阳、舞阴两县,生擒刘表将邓济。曹军趁胜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围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立即从穰城撤退。
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一个应对不佳,就差点被刘表包饺子干掉了!
曹操后来出奇兵方才击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贾诩这时又劝张绣再追,果然将曹操的阻击部队击溃(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此后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下转向徐州用兵,荆州北境稍安,但是南部又再起叛乱。
曹操一直在给刘表下绊,他派桓阶游说长沙太守张羡:刘表联合袁绍是取祸之道,得赶快和他划清界限(夫举事而不本於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候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曹操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他仗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讨伐罪臣,天下人谁敢不服?(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年三月,就在曹操二征张绣的同时,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叛逆刘表(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围)
刘表陷入南北两线的苦战!
刘表遣兵攻围,连年不下。后张羡病死,叛军立其子张怿为主,刘表方才攻下张怿(破羡,平之)
张羡势力被平定后,交州牧张津又来找刘表单挑。
张津,字子云,荆州南阳郡人。
张津在东汉末年的政变中也有很重的戏份,他是促成何进和袁绍联手谋杀宦官的关键人物(绍使客张津说进曰:黄门、常侍秉权日久,又永乐太后与诸常侍专通财利,将军宜整顿天下,为海内除患。进以为然,遂与绍结谋)
交阯刺史朱符被当地叛军杀害之后,朝廷遣张津担任交阯刺史(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遣张津为交州刺史)
刘表平定荆州南部后,张津又开始对荆州用兵,一直到年,张津被下属区景所杀,方才结束了两州战争。
刘表迅速派出赖恭出任交州刺史,同时任命吴巨为苍梧太守(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
曹操的反应也很快,拜士燮为绥南中郎将,督交州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旨在抗衡刘表在交州的势力(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闚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双方在交州势均力敌,南面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刘表本以为可以喘口气,东部又传战报:孙策举江东之兵,全力西征。
西塞战役,刘勋和黄祖儿子黄射的联军被孙策团灭。刘勋的本钱彻底打光,只得北投曹操,孙策收获巨大,俘虏了战船一千艘(策复就攻,大破勋。勋与偕北归曹公,射亦遁走。策收得勋兵二千馀人,船千艘)
攻破西塞之后,孙策乘胜继续逆江而上,直取黄祖所在的沙羡。刘表派侄儿刘虎和大将韩晞带领五千长矛兵前去支援黄祖。
但是沙羡一战,荆州军再次全军覆灭,被斩首二万余级,溺水而死万余。刘表的大将刘虎、韩晞被阵斩。孙策缴获了六千余艘战船,财物堆积如山(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
若非广陵太守陈登在后方搞小动作,孙策也许会直捣黄龙,拿下夏口,攻打江陵!
挨过曹操、张羡、孙策三连击后,刘表的第二个战略机会又出现了。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争雄,江东孙策被刺杀,益州也发生大叛乱,积聚多年民望的赵韪以东州兵扰民为借口,发动叛乱,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全都响应(建安五年,还共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
整个四川盆地几乎全反了。
北方压力骤轻,益州、江东又同时出现了绝佳的用兵机会。
可惜的是,刘表再次犹豫了。
从事中郎韩嵩说的很直白:将军现在坐拥十万之众,而只是安坐而观望。所谓见贤而不能助(指曹操),请和而不能得(指袁绍),如此两家必将归怨于将军,将军也不可能继续从容自立了,将军若是希望于乱世有所作为,便应乘天下方乱而起事;如若不然,则应选择一个能够领导天下的人而相从(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於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
要么就归顺朝廷,要么你现在就去打江东、益州,一旦北方决出胜负,必然会用兵荆州,到时如何以一州之地对抗北方强敌?(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
刘表不以为然。
他只是让黄祖派率几千人去江东投机一把,结果被驻守柴桑的徐盛击溃(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馀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射遂绝迹不复为寇)
再重新体会下上面那句话:非霸王之才,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战略窗口期稍纵即逝,很快北方就分出了胜负,孙权也稳住了江东局势,无论哪一个,刘表都很难应对。
曹操因为优先做冀州考卷,攻打荆州的机会给了江东,孙权连续发动了三次西征战役,攻灭了黄祖,荆州东部防线已经被打穿。
即使后来曹操不南下,荆州能否顶住江东的攻击也很难说。
既然你自己多疑、没有王霸之才,那也别怪荆州豪族在曹操南下时,全部采取不抵抗态度了。
年8月刘表病逝,9月,曹操率兵南下。
刘表次子刘琮还想抵抗:现在我们据有整个荆州,守着先君之业,再观望一阵子难道不行吗?(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结果被荆州豪族一顿奚落(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刘琮无奈,最终向曹操递上降表(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就这样,曹操一仗未打,刘表辛苦打下的荆州基业就彻底拱手让人!
咱们在把时光拨到年,
当时的刘表实控荆州全境,又有朝廷给的南方王名分(假节,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曹操、孙策又是什么情况呢?
曹操刚入兖州,还在和青州黄巾军大战,孙策尚未投奔袁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
这条件要是给皇叔的话,刘备是不是早就兴复汉室,成就光武帝那样的伟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