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水上战役的简单讲解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6010376.html前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下三国时期各国的水军实力和规模,还有那个时期水军的特点。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会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水战。三国时期水战的战术与战法三国时期水军的发展,水战的频繁,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的水上战例。在这些水上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战是水兵乘战船在水面上进行的战斗,战场中那些战船的行进、调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管理。那些战船如同陆地上的军阵一般,如果混乱不堪,可以想象必然很难组织有效的战斗。《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橹棹,战士各持兵器就船,各当其所,幢幡旗鼓,各随将所载船;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违令者斩。这篇《船战令》是由曹操所作,从文中就可以看出水上作战有着严格的管理。接着说水上接触战。这一类战斗的战法主要有两种,战船冲撞与接舷格斗。战船冲撞是利用己方坚船高速冲向敌舟要害部位使敌船失去战斗力。而艨艟这类船只就是这个作用。赤壁之战中,黄盖就是驾驶艨艟冲进曹军船阵中。而在舟楫相交、狭路相逢时,就要进行接舷格斗。这个时候的接舷格斗仅仅是使用戈、矛等兵器进行肉搏战,到了后世,战船的进化让战船的近战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为古代战船是由易燃的木头所制成的,因此火攻是水战中经常会出现的战法。水战中的火攻是利用己方处于上流或上风的有利位置,选择合适时机,点燃专门制作的火船或火筏,驶向并引燃敌方战船,以造成敌军重大伤亡和损失,或引起敌军混乱,乘机发动攻势,战而胜之。赤壁之战是最为经典的一个战例。三国末期还出现一个水战的战法,就是铁索横江。东吴为了抵挡西晋的进攻,在江面上设置铁索,还附带铁锥,但是被王浚采用筏吸铁锥、火烧铁索的办法破除。《晋书》: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三国时期水战的特点三国时期水战的特点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受到战争舞台的局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战和陆战是密不可分的,水陆联合作战极为常见。三国时期几次大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那些强大的一方也就是进攻方基本都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进攻。而这两次都是以东吴的胜利告终,除了进攻方自己战略上的失误以外,就是因为东吴强大的水军。因为北方政权和蜀汉政权的水军在长江上并不能取得真正的统治力,不能完全击败江东水军达到完全控制长江的地步,因此他们在最初的决策中真正寄希望于陆军,于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第二个特点就是依托水上建筑工事。在水中立栅是对水军最基本最简单的防护,破敌方水栅也是最常见的水上攻击。比如在建安十七年,孙权在濡须口背山临水筑坞,作为掩护军队从陆地撤入战船的依托。三国时期水战的影响因素水战因在水上进行,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战争准备时,必须预先考虑,不能照搬陆战的经验。首先是特殊地形。比如在长江上的一个沙洲,据而有之,可以获得制江权。曹操进攻濡须的时候,就与孙权争夺江中洲,但是因为水军实力不济,被临阵杀溺死者千余人。因此,曹魏重臣蒋济说过: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因此江州沙洲这类可以获得制江权的地形,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军实力作为基础,最后必然面临人地皆失的窘境。还有江岸周边的地形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所占据的江北是一段狭长的河漫滩,后面还是湖泊河流,在水军全军覆没后,上岸的曹军还不容易逃跑,因此造成巨大的损失。第二就是水流的方向。上流对下流的威胁是巨大的,占据上流者,可随时向下游发起攻击,借助水流之势,选择合适的角度,以坚船冲撞敌舟。第三就是水道状况,比如水势缓急、流量大小及水深高低等等因素。关羽威震华夏的一战就是利用因为下暴雨后水位暴涨,利用大水击破于禁的援军。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曹操每次南下攻打孙权一般都选择在秋冬或者冬春之际,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南方的水势较缓,有利于北方将士维持战斗力。而孙权北上攻合肥的时间恰恰相反,选择夏水泛长的时候,以此扩大自己的优势。因此,魏、吴双方对水上用兵时间的选择突出反映了水势的影响。水战还有一个必须时时注意的风向问题。处于上风位置可以借风势加快行船速度,冲撞敌船或投掷戈矛弓矢能增强攻击力。除此之外还有火攻,风向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结语三国时期的水战实践丰富了军事思想和战术,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上一篇文章: 燃烧意志布玲挑战各档次可兑换的奖励, 下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著名海战影响历史进程改变东亚格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