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古
首先来说下打仗的消耗主要在于后勤,其耗费日难以承受的。兵力越多,负担越重。士兵不打仗是要吃饭,但打仗消耗更大。主要耗费是在于运输粮草。首先来说不打仗时,士兵可以就食于当地的粮仓。但打仗时就要运往前线。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军队还没有出发,粮草就要先行。在汉代一个人一个月要吃一石半粮食。汉书:人月一石半。如果十万大军一年就要一百八十万粮食。但是这些粮食要从各地征调运往前线,运送粮食的农夫往返也是要吃饭,牲畜也是要吃草料、粮食。孙子兵法讲从敌人那里夺得一钟粮食,就等于节约了二十钟。夺得杆一石,等于节约了二十石。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按照孙子兵法一比二十的损耗耗,那十万大军就需要三千六百万石粮。还要打造甲胄矢弩等军器械,也是要大量钱财。还有马匹、车辆等都需要大量钱财。而且在战争中的损耗也是非常大。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干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公元年赤壁之战时,周瑜向孙权要求要五万人。孙权讲五万人一下难以集结,我已经准备好三万人,你带着先上,我在后方继续集结人马和粮草。我们知道江东的人马至少在十万,至所以一下拿不出五万人,也是因为需要准备的事情太多。汉代一户的收成是百石,税是三十税一。十万大军即使不打仗也需要六十万户百姓所交的粮,每户五人即三百万人。打仗的话就需要六百万户,三千万人。西汉不过四千多万人。所以光靠平常税收是难以支撑战争,都是依靠往年所积蓄的钱粮。汉朝征西南时,因道路艰难十余钟粮食能送到前线的只有一石,一钟等于六石多一点。也就是说到达前线的只有六十分之一。战时比平时的消耗多六十倍。当时还动用五六万人修粮道。汉书: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汉朝时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人骑兵攻打匈奴,动用十四万匹马。回来的只有三万,损失了十一万匹马。从全国漕运粮食需要船,陆路运粮又需要车马。耗费钱粮无数。汉朝连士兵的军饷都拿不出来。汉书: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汉武帝为解决军费,人头税从七岁改为三岁开始收。结果很多百姓为了不交人头税把刚出生的孩子杀死。汉书: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予民,民产于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汉桓灵二帝时光征讨凉州羌人叛乱就耗费三百二十多亿。汉朝一年从百姓收的税负不过四十亿,给官吏的俸禄就占了一半。汉书: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亿钱,官吏俸用即去其半。汉宣帝时从关东漕运四百万斛需要动用六万人干一年。而十万大军一年的粮食,运输千里则需要十六万人。距离越远损耗越大,民夫则更多。而且打仗运粮大多是陆路,比漕运成本更大。而且日旷持久的战争也使得大量壮劳力脱离生产。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后勤补给是重中之重,还需要保护粮道。卫青霍去病虽然只是各五万骑兵,后面跟着数十万步军在后负责运送补给。刘邦得天下后就把足兵足食的萧何定为首功。将士攻城略地只是一时之功,而萧何是万世之功。汉书: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所以说百万是不可能的,几十万也是很少的。即使大一统王朝有百万兵,其国力也无法支撑。古代往往是吹牛比较多。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个词“带甲百万”。战国时秦楚两国就经常吹自己带甲百万。秦楚两国根本不可能有百万。公元年袁绍率十万人攻打曹操时就吹自己百万。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公元年曹操就向孙权吹自己有八十万人。江表传:“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周瑜向孙权指出曹操最多也就十五六万人,加上荆州降军七八万,也就二十来万,不可能有八十万人。公元年孙权派赵咨使魏国,赵咨就向曹丕吹他们东吴战船在长江有万艘,军队有百万。吴书: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可是我们知道东吴根本不可能带甲百万。我们知道史书只要是记载号多少人马,一般是吹牛,要打个折扣。号称、诈称、伪一般都是吹牛。这样的目的吓对手和给已方打气、令对方不知虚实。比如公元年赤壁之战时,孙权率军攻打合肥。曹操只得派张喜率千人带上汝南郡人马去解围。蒋济秘密报告刺史已经收到张喜的书信讲他已经率四万人马到雩娄了。蒋济把报告书复三份,一份告诉刺史,一份告诉城中守将,一份泄露给吴军。孙权得知马上就退军了。其实蒋济根本没有收到张喜的书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城中守军知道援军到达必然坚守城池,第二敌军得知援军到达,必然迟疑不进。三国志:遇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蒋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张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张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孙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公元年诸葛亮北伐,后主刘禅的诏书中就讲让诸葛亮率步骑二十万伐魏。我们都知道蜀汉根本不可能有二十万步骑。后主刘禅也是在吹牛。当时陇右诸郡都不服魏国统治,在去年安定郡还发生叛乱。凉州诸胡也派人联络蜀汉请求响应。诸葛亮集: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前秦跟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苻融率前锋二十五万,苻坚亲率近九十万人。加在一起就是一百一十五万人。请问这现实吗?当年晋灭吴也只是动用二十多万人。晋书: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苻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但可以确实的是前秦人马是多于东晋,但没有这么多。符坚的目的是军事和政治并用。晋书:坚(苻)遣其尚书硃序说石等以众盛,欲胁而降之。而且史书也讲了这是前秦号称而已。前面我也说了号称都是吹牛。晋书:众号百万。史书的记载苻坚所说的九十万人都在路上,只是苻融的前锋到达淝水前线。也就是说淝水之战,前秦二十五万,东晋八万。据史书记载苻坚收聚残兵十余万回到洛阳,也就是说损失十万人左右。前秦其他地方也是有部队赶来,但我认为没有九十万那么多。符坚的目的是牵制东吴其他军队。比如淝水之战五个月前东晋就先一步派桓冲率十万人攻打襄阳,杨亮率军攻打蜀地涪城。我认为东晋人夸大了前秦的实力,因为淝水之战以东晋的胜利告终。历来打胜仗往往夸大,打败仗就缩小。三国时曹操征讨马超时,冀州发生叛乱,很快就平定了。按时照贯例报告要夸大十倍。三国志: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只有长史国渊如实上报,曹操于是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在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首捕获士兵数量的人,是想要夸大战绩,并且用来显示给百姓去看、去听。而河间在我们境域之内,田银等人叛逆,虽然战胜他们是有功的,但国渊私下里仍为这事感到耻辱。”这也使得史家在记载的时候往往采用朝廷的文书报告。像官渡之战,陈寿记录曹操的人马不到万人而且受伤两三千人。裴松之质疑讲:诸多史书都讲曹操坑杀袁绍八万人或七万人。八万人逃跑,八千人岂能俘虏,而袁绍这么多人马都不反抗让曹军杀?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曹操也经常夸大战绩。公元年讨董卓失败后去杨州招募四千人,然后在建平又招了千人。这时曹操大约五千人上下。公元年十多万黑山贼攻打魏郡、东郡。一个黑山贼都比后来雄据四州的袁绍人马要多。曹操立马率着他的人马击败黑山贼。然后曹操做了东郡太守。公元年百万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刺史刘岱被杀。兖州官员找曹操担任刺史。于是曹操率军征讨黄巾,冬天平定。投降的黄巾军兵有三十万,还有男女老少一百多万。然后曹操从中选精壮的为兵,号称青州兵。三国志: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一看就是夸大其词,降卒即使三成是壮年,也有十万。公元年曹操已经兼并北方九州,其征荆州人马也不过十五六万。三国魏蜀洮西之战,魏军损失数万人。而魏主专门下诏抚恤阵亡将士,但魏国的诏书中讲洮西之战魏国只是死了千把人。千把人用得着皇帝下诏书吗?三国志: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吾深痛愍,为之悼心。魏征西将军邓艾: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司马段灼:会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当尔之时,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从两人的话来看,就知魏国损失非常大,绝非千人。古代夸大之风在战国时就已经非常盛行了。每个国家都带甲数十万,这样光七国就两百多万。苏秦还讲魏国有七十万人,就是魏国顶峰时期都没有。史记: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战国策倒是记载魏国顶峰时期是三十六万人。当时以魏齐两国为最强,两国桂陵之战,双方也不过是近十万人。
上一篇文章: 明代海岸线漫长,通过什么制度来保卫海疆呢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