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着吴侬软语的夫差竟是狠角色无意间打响
原创作品感谢您的阅读吴楚争霸战未消,平定夫概凯歌还。槜李烽烟除后患,两凿运河美名扬。话说吴楚“柏举之战”后,吴齐之间又爆发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海上交锋。不过,这事儿还得从“夫概之变”说起。
上一篇文章: 看古人如何乘风破浪天眼新闻 下一篇文章: 作为中国自秦汉之后,再次统一中国的开国
01夫概之变,醉太平骨肉相残惊醒梦中人
吴军攻克楚都之后,吴王阖闾及文武官员沉醉在胜利之中。不料,吴国第一猛将夫概被援助楚国的秦军战败,逃回吴地,自立为王,史称“夫概之乱”。影视作品中的夫概形象(图片来自网络)夫概不是外人,本是那老吴王诸樊的儿子,当政吴王阖闾的胞弟。此人勇猛异常,胆力超人,颇有谋略,常被吴王遣为先锋,屡建战功。史载,公元前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情急之中向吴国求救。吴国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由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率领吴国3万水陆大军,乘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途中,夫概向吴王阖闾献计:“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闻听不以为然。夫概无奈回营,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他率领部下5千兵马,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得手,乘机投入全部主力部队接敌作战,在吴军强大的攻势下,楚军很快土崩瓦解。囊瓦所属残军战败,由苏延率领向部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了战略追击,到清水(即水)追上了楚军。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秦国由于害怕吴国强大对其不利,又因楚臣申包胥于秦庭不思饮食,哭泣七日,求秦国出兵救楚,秦出兵后,与楚军会合于稷(在今河南桐柏东),而后在沂大败夫概,夫概畏罪不敢见阖闾,于是乃亡归,自立为王(《史记》的记载是秦楚败吴王于稷,夫概见吴王兵败,于是归而自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溪(在今河南西平县),号为堂溪氏。至今,夫概之墓(也称吴王冢)在河南泌阳沙河店镇仍可见到。多年后的年8月上旬,当地暴发百年一见的洪水,上游板桥水库跨坝,吴王冢旁边的后庄村四面被洪水围困.人们无处可逃,几乎全村的人纷纷跑到吴王墓上,竟躲过一劫。事后,当地每年都有人在墓前烧纸焚香,感谢吴王墓及夫概的保佑之恩。据当地百姓口口相传,越王勾践攻占吴国之后,夫概闻讯即组织军队攻打勾践以复国,吴王夫概与越王勾践两军就在此地对阵,不幸的是,吴王夫概的队伍刚刚排好阵列,山洪暴发,洪水冲垮了夫概的部队,夫概也死于此处,随后夫概就葬于此处,吴王夫概墓很大,如同一个小山丘。历代而来,夫概的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姬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员辗转迁徙,到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开拓基业,人丁极为兴旺。据夫余氏《风俗通》载,吴公子夫概奔楚后,余子在吴国者姓夫余氏,以后发展成夫余国、高句丽、百济王室。02lt;stronggt;槜李之战,吴王阖闾勇战越国毙命lt;/stronggt;
正当吴国进攻楚国之际,也就是公元前年,南方近邻越国乘虚发兵进攻吴都。吴王阖闾闻讯,即刻回师到吴,越军退去。翌年,楚军派舟师袭吴国,也被击退。至公元前年,吴越爆发“槜李之战”,吴王阖闾在战争中受伤,不久在今浙江嘉兴附近毙命,由夫差继位。吴王阖闾(图片来自网络)文献记载的“槜李之战”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年,越王允常登上王位。允常雄心勃勃,想显露头角,因而在国内整军经武,积蓄国力,等待时机。《吴越春秋》记述为:“五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吴国计划在伐楚之前削弱越国,就发兵攻越。”第一次槜李之战揭开了吴越之间长达37年生死之搏的大幕。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势不可当,吴军除了在战场上大败越军以外,又在越国“大掠而回”。第二次槜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年,此时越王允常已死,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越国换新君整军伐越,越国出兵抵抗,两军再战于槜李。据《左传》记载:“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槜李。句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师属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史书上详细描述了勾践派敢死队自杀于吴军阵前,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击伤脚趾,在回师途中死去。自此,吴国称霸的汹涌势头暂被消减。03lt;stronggt;夫差继位,开凿邗沟南征北伐报父仇lt;/stronggt;
夫差(?-公元前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国王,在位时期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图片来自网络)年轻好胜的夫差继位吴王后,时刻不忘越国杀父之仇,不断为攻打越国做着军事上的准备。公元前年,夫差终于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打败越王,并着手备战北伐齐国,图谋中原。吴相国伍子胥极力反对战争。谏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语言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能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临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地,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其之于吴也,疥癣之疾也,不若其己也,且其无伤也。”此时,已逐渐恢复国力,虎视眈眈,势在必得的吴王夫差,哪里还听得见这等谏言!为争霸中原,他已经先后两次发动民众,举全国之力开凿运河。因此,国家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岂是说停就停!吴王夫差进行了两次开凿运河运动。第一次于公元前年从邗城(今江都)开凿邗沟至末口。夫差利用长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苏州经无锡、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与邗沟相连。第二次于公元前年由末口再向北挖深沟连接沂水和济水的开凿运河的工程。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开凿菏水,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水系相联互通。深沟又称菏水。深沟的起点在今天的山东济宁,终点则在山东菏泽。作为一条具有军事战略用途的运河,深沟是为了让吴国水军能够开赴黄池,与晋国会盟。深沟连接了济水和泗水、沂水;在宋国境内,深沟又连通了宋、鲁两国边界,以及山东荷泽与山东曲阜,即可从淮河经过泗水,再从泗水经过深沟到达济水,然后从济水进入黄河。当代史学家高度评价了夫差开凿邗沟、深沟的重要意义,认为长江与黄河、长江与淮河的联通,等于将中华民族的两条大河用邗沟和深沟接成一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功勋十分巨大,特别是对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影响至深。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吴夫差战胜后,一心要北进争霸,前年(鲁哀公9年)夫差准备攻齐,筑邗城(江苏江都县,《太平寰宇记》称邗沟城)。邗城下挖深沟,通过射阳湖(江苏宝应县东)至末口(江苏淮安县)入淮,贯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前年,吴将军徐承率水师自海上攻齐。前年,大败齐军于艾陵(山东泰安县)。前年夫差为北上争霸业,挖深沟北连沂水,西接济水。自吴都乘舟出发,一路可以入海北上,一路可以逾长江入淮河,又逾淮达泗、沂、济三水。夫差耗竭民力,经营霸业,因而亡国,但南北水上交通却从此创出新局面。”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夫差认为击败越国,已无后顾之忧,乃北上争霸中原,两次大败齐国。”夫差两次开凿运河就是为的“两次大败齐国。”朱绍侯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分两次说夫差:一次,“为了争霸中原,他组织民力,沟通江淮,修筑邗沟城(江苏扬州),挖深沟,自邗沟穿过射阳湖(江苏宝应)至末口(江苏淮安)入淮”;又一次“再北连沂水和济水,基本上建成了从长江至黄河的一段运河,然后挥师北上。”04四国结盟,吴鲁邾郯征讨中原霸主
齐国原为中原霸主,与鲁国同在今山东半岛及其以西地区,齐在泰山以北,鲁在泰山之南。经国多年征战,到春秋末期,齐国国势开始衰落。公元前年,齐国发生内乱,齐悼公被鲍牧的宗党杀掉,另立简公,国内出现混乱局面。看到有机可乘,吴王夫差决定于当年与鲁、邾、郯三个小国军队一道,共同攻打齐国。黄池会盟(图片来自网络)公元前年,夫差通过深沟运河在黄池与晋国会盟。黄池位于河济平原的东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河济相交之处。当年最早搞会盟的郑庄公,也正是在黄池西面的“恶曹”确立了他春秋“小霸”的历史地位。春秋之时的会盟,必需要有很强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作后盾。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挖通深沟运河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面对北方诸国强悍的兵戈战车,如果没有深沟运河将吴军强大的舟师运至济水,泊驻黄池,吴国数万陆战精英的气势也难免大打折扣。参加黄池会盟的诸侯都是王者之王,虽然各怀心思,却也被吴国这等阵势唬住了!吴军色彩艳丽的铠甲与战袍,在猎猎军旗的映衬下,宛如一道道彩虹,似乎宣示着战争的胜利天平早已倒向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一句“如火如荼”的成语典故。登上春秋争霸的首席,这是吴王夫差的人生顶峰。《国语卷十九-吴语》记载:“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即吴王先歃血,晋侯排在他后面。夫差成为又一个挥斥方遒的一代盟主。05黄海海战,夫差穷兵黩武争霸败北
北上伐齐,在此一搏。混沌的黄海,毫不吝啬地容纳了这段历史。吴王夫差采取水陆并进的战术,他亲自率领军队经淮水北上,利用齐国悼公被杀,简公新立的机会,攻打齐国南部边境。吴齐黄海海战(图片来自网络)吴王夫差还派徐承率领舟师,配合吴王的陆上进攻。徐承接到命令后,马上集中舟师,从长江驶出东海,劈波斩浪,转向驶往黄海,寻找齐国水师交战,实施试探性的海上进攻。齐国得到消息后,从齐国(今山东半岛一带)出兵南下,在海上迎战。吴齐两国舟师在黄海海面遭遇,随即展开海战。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战斗,双方使用刀枪弓箭等陆战兵器,互相接舷厮杀,船与船撞击,用力苦斗,互不相让。海战结果,“齐人败之,吴师乃还”。齐国舟师打败吴国舟师,吴国徐承的舟师在海上受到一定的损失,从海上撤回。齐国舟师胜利班师。黄海海战是中国史籍记载的第一次海战,也是一次海陆配合的战争。这次海战,比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年)还要早五年。吴军在这次海战中失利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发挥陆海协同进攻的作用。后来,吴军在进攻齐国的艾陵之战中,放弃了用舟师从海上进军的打算,完全靠新开凿的江淮之间水路征讨。黄海海战也向我们表明,濒临大海的吴、齐等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已拥有相当规模的水上兵力,已能离开江河湖泊,进入大海作战。可见,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海洋那点事儿参考文献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年。张铁牛、高晓星著《中国古代海军史》,八一出版社,年。李杰、苏读史编著《蓝剑春秋》,海潮出版社,年。赵振愚、马正德编撰《中外海战大全》,海潮出版社,年。张向冰著《大国海疆》,海洋出版社,年。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