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顶千军
打仗当然是人多好,可以人多基本上胜了一半。但人多不懂用也没用,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兵败如山倒,互相踩踏。相反人少,如果用得好同样反败为胜。所以说打仗不在人多,而在计谋。只要调度有方,布局合理就可把兵力用到极致。历史上不乏四两拨千斤,以少胜多的战例。咱们就选几个著名的说说。
先说说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曹操想一统天下,便挥师南下。当时曹操刚占领荆州,膨胀欲大增,于是20万大军号称80万向长江推进。此时的刘备在长坂和曹军刚打了败仗,实力薄弱,想和孙权联手抗曹。
吴国的大将周瑜,军师诸葛亮分析指出,曹军虽有20万,但远道而来,水土不服,不善水战等弱点,便坚定与刘备联手抗曹。于是孙权命周瑜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5万人在赤壁阻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伺机攻战。
而孙刘联盟这边,周瑜看到这种情况决定用火攻的方法,并命令黄盖以诈降的方式携火种靠近曹军。黄盖携降书靠近曹军后,借风势迅速点燃战船让其冲入曹阵。风助火势,曹阵顿时一片火海,火势还蔓延到岸上的营寨,曹军死伤无数。周瑜率军乘机冲杀,曹军大败而逃。从此曹操一蹶不振,只能退守江北,三国鼎立形成。
然后说说巨鹿之战。公元前年,秦军大将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便率领40万大军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怀王以求援,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战。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6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围。
待援赵大军到达后,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吓倒,观望46天也不敢前进。项羽便痛骂宋义的懦弱并杀死了他。于是楚怀王便封项羽为大将军,并命令所有楚军都归他指挥。
项羽先派一部分部队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的通道。然后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部将士打破锅碗,凿穿战船。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十,九战九捷。终于楚军大败秦军,巨鹿之围得以解决。
再说说淝水之战。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为了灭亡东晋,前秦苻坚调集90多万兵力对东晋发动进攻。面对前秦军的来势汹汹,东晋内部没有畏怯,一致主张抵抗。当时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令大将谢石,谢玄率8万大军前往淮水抗击秦军。东晋的军队首战并不顺利,后来发现前秦军还没有全部到来,于是采取速战速决击的战术,改被动防卫为主动出击。
终于扭转战局,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开始反败为胜,士气大增。接着晋军水陆并进,急起直追,向淝水东岸逼进。而秦军吃了败仗士气大跌,萎靡不堪,苻坚也指挥不动。晋军趁机抢渡淝水猛攻,秦军大败。晋军乘胜追击,前秦溃兵听到风声与鹤鸣声,以为是晋兵追来了。拼命逃窜,互相踩踏,死伤无数。败至洛阳,只剩下10多万人了。苻坚也中箭身负重伤,只好携带残部逃往淮北一带。前秦从此划上句号。
再说说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朝廷无能,导致群雄割据,战争频发。其中北方势力最大的是袁绍,他想一举吞并曹操。然而曹操岂会坐以待毙,他整顿政务,操练军队,准备抗击袁绍。东汉建安五年,曹操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准备与袁绍决一死战。袁绍率兵10余万进军黎阳。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假装北渡引袁绍分兵追西应,然后挥师东袭,打得袁军首尾不相应。袁绍只得改变战术,化零为整,准备以优势兵力将曹军包围。
曹操看战势于己不利,便主动退守官渡。袁绍想凭优势兵力困死曹操,围而不打。哪知曹操顽强坚守,并派出奇兵冒充袁军夜袭其粮草。等到天明曹操又率军奋战,里应外合大败袁军。大战结束,袁绍仅率余部逃窜。从此,曹操雄据北方。
再说说阴晋之战。公元前年,秦国调集50万大军进攻魏国。在东进路上于魏国重要城邑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十分危急,魏国只得在河西驻守一支精锐部队,但只有区区5万人。驻守的将军是吴起,他是一位作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将军。他明白靠人数挡不住秦军,只有靠精神激励,提高军队的战争力。
于是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立军功多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菜肴亦是猪,牛,羊肉。立功稍差的坐中排,贵重餐具少些,无功的坐后排,没有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行赏。对有功者的父母妻子赠以财物,对死难将士家属发放抚恤金。
如此一番操作,秦军一到河西,立马有数万魏军将士不待命令,即自行穿上甲胄要求出战。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军,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前锋,由自己亲率反击秦军。魏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乘,骑兵人为其殿后。战前一天,吴起发起三军总动员说“诸位跟着我作战,无论谁,如果没有缴获物资都不算有军功”。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向秦军发起反击。这一仗虽然魏军人少,但个个如虎入羊群,骁勇无比。经过魏军反复冲杀,50万秦军被打得大败而逃,阴晋之战取得辉煌成果。
再说说合肥之战。公元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想一举拿下合肥。而此时镇守合肥的曹军不多,只有人,实力非常悬殊。于是大将张辽在前夜募集勇士人,并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决一死战。天亮的时候,张辽披坚戴甲,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杀死数十人,斩杀二员大将。张辽误打误撞一直杀到孙权帐下。孙权见此大惊,只得逃往山顶,持长矛自守。
待他缓过神来才发觉张辽带的人很少,于是命令军士将张辽军团团围住。张辽左冲右击,将包围口打开,率其部下数十人逃出。其余军士见状大喊道“将军你要丢下我们吗?”张辽于是又冲进包围圈,再次突围将他们救出。孙权军士见张辽如此勇猛,无人敢挡其去路。战斗从日出打到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只得回军整顿。曹军人心亦稍稍安定。
孙权围攻合肥十多日都未能拿下,又碰上瘟疫,只得班师回朝。自己则和千多名将士殿后。张辽见孙军撤退便乘机追击,孙军顿时乱作一团,孙权被困。众将士只得拼命杀出重围,将孙权救出。谁知逃到河边丈余的桥梁已被毁,只得快马加鞭冒死跳过对岸,算是捡回一条老命。以致于多年后孙权仍心有余悸,说“张辽虽年老体弱,但仍勇猛不可挡,要小心”。
再说说鄱阳湖之战。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那时的义军首领,但最后却成为一方枭雄。后朱元璋势力迅速发展,陈友谅感到了威胁,打算灭掉朱元璋。没想进攻时在龙湾遭朱元璋伏击,大败而逃。
三年后,朱元璋和张士诚作战,陈友谅率60万大军想趁机夺取洪都。但遭到洪都守将朱文正的顽强抵抗,攻了85天还没拿下来。此时陈友谅的大军已筋疲力尽,朱元璋趁机率领20万大军倾巢而出。陈友谅只得退到洪都东北的鄱阳湖暂避。朱元璋的大军紧跟至鄱阳湖,双方就此拉开决战。
朱元璋兵力不到陈友谅的一半,船只也小。陈友谅的船又高又大,朱元璋与之交战吃了不少败仗。军师见状建议朱元璋打消耗战。于是朱元璋派兵将鄱阳湖四周的粮食全部抢走,陈友谅很快出现断粮的情况。陈友谅缺粮只能速战速决,于是将大船用铁链连成一排向朱元璋冲击。朱元璋船小顶不住连连败退。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朱元璋说“敌人的船又高又大,我们的又矮又小,怎样才能把敌人打败?”此时有一位叫郭兴的部将建议用火攻。
于是朱元璋采取了郭兴的建议,点燃大量的火船冲向陈友谅的船队。加上决战当天风高物燥,陈友谅的船队一片火海,只得向湖口夺路而逃。此时朱元璋的伏兵乱箭齐发,陈友谅中箭当场毙命。其部下纷纷缴械投降,朱元璋收编了一大批降兵,实力进一步加强。
然后说说牧野之战。商纣王是商王朝最后一位君王。其整日不理朝政,沉迷酒色,还花费巨资修建宫殿,使得民不聊生。公元前年,周武王决定亲率4.5万大军开赴牧野征讨商纣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联军行至黄河一带大雨滂沱,导致很多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微。为了提高军队士气,周武王举行了史上最大的誓师大会。他以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不惜残害手足,祸乱朝纲,视百姓如草芥为理由,替天行道。而此时军中将士亦积极响应,士气大增。
很快周军抵达牧野,商纣王看此情景也是焦急万分。自知兵力不足,于是直接将牢里一群毫无缚鸡之力的俘虏和奴隶,组成17万军队迎战。试想这样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有什么作战能力,再加上这些俘虏跟奴隶平时饱受压迫,竟阵前倒戈与商纣王的禁卫军扭打起来。周军的将士趁机穷追猛打,好汉难敌四手,最终经过一天的战斗商军惨败。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就登上鹿台引火自焚。至此商朝正式灭亡,西周建立。
最后说说昆阳之战。公元9年,王莽篡权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王莽改制,致使人民怨声载道,加上连年灾荒,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当时有两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分别是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王莽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调集军队对这两支起义军进行剿杀。
王莽开始以为赤眉军力量更强,便派出10万重兵围剿赤眉军,而以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绿林军。哪知绿林军更强,击败王莽军队并建立政权,王莽这才意识到绿林军的威胁更大,于是转移战略重心。命王邑和王寻为统帅,调集兵力42万人直扑绿林军占领的昆阳,准备一举消灭绿林军。公元23年五月,王邑指挥大军将昆阳团团围住,并设置了多座营垒。
当时驻守昆阳的起义军不到一万人,由光武帝刘秀负责指挥。刘秀叫王凤和王常守住昆阳,自己则与将军李轶等13人趁夜出城搬救兵。六月初一,刘秀,李轶搬回来的救兵已抵达昆阳城下。当时昆阳的攻守战正打得难解难分。刘秀亲自率领敢死队一千多人打前锋,在距王莽军队四五里的地方摆开阵势。王邑,王寻亦派兵数千人迎战。
刘秀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斩杀数十人,逼使王邑,王寻的军队后退。起义军见此士气大振,以一当十。但王邑,王寻仍不把起义军放在眼内。他们率领万余人单独与起义军拼杀,命令各军营不得轻举妄动。结果战况不利时,其他军队也不敢擅自出营相救。
最后起义军将王寻斩杀。此时城中的守军蜂拥而出,里应外合,杀声惊天动地。王莽部队大溃而逃,残兵互相踩踏,死伤无数。正在这时,天上又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雨点如注,溃兵被水冲走无数。混乱中王邑乘快马渡水逃走。经此一战,王莽军队彻底失败。
通过以上战例可以看到打仗关键的是计策,好的计策可以抵得过千军万马。如果没有好的计策,再多的人也是待宰的羊。所以一般的将领身边都有军师,有谋士。他们在打仗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为将领们出谋划策,往往岀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