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最后一次南征,难以逾越长江天险,险些
黄初六年(年)三月,文帝发布完任命陈群和司马懿的诏令,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心愿,之后着手再次伐吴。此时,蜀汉那边由丞相诸葛亮亲自率人马南征南中,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正杀得难解难分,曹魏西线战场压力缓解,正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此次伐吴行动不知何故却有点拖沓,直到这年的八月文帝才抵达前线。与太祖武皇帝把伐吴的方向选择在濡须口一带不同,文帝几次伐吴都以广陵为主攻方向,这次也不例外。文帝到达广陵故城,亲自赴江边观察敌情。从江北往孙吴方向望去,仍旧是戒备森严,无机可乘,文帝颇感惆怅,一仗未打竟然有了撤兵的想法。对面敌军的统帅是孙韶,他派部将高寿率五百名敢死队悄悄渡江,夜袭文帝御营,魏军仓促应战,文帝险些遇难,高寿几乎得手,吴军夺走了文帝的御车,呼啸而退。魏军不知就里,上千艘战船急忙撤退,但水道狭窄,战船拥堵在水中,行动缓慢。危急时刻,蒋济建议挖掘运河,牵引战船前行,文帝同意。经过魏军将士拼命开挖,最后勉强把战船都抢进了淮河,这才稍安。败仗可以打,但这样的败法,如此艰难的撤退,甚至需要动用工兵作业,被实力悬殊于自己的对手弄得如此狼狈不堪,可以说御驾亲征的文帝出尽了洋相。这是文帝最后一次南征,他在位不到七年,至少发起过三次大规模的征吴之战,每次都亲自指挥,不可谓不重视,也不可谓决心不够大,但每次都无功而返,且一次不如一次。浩渺长江,挡住了文帝的雄心壮志,也使他在后世落下“有文才而无武略”的名声。有人说,以那个时代的战争手段,长江实在太难以逾越了。长江是孙吴最坚固的防线,庇佑孙吴平安无事。这种观点无疑夸大了长江的作用,长江其实没有那么可怕,至少没到不可逾越的程度。水性好的,游都能游过去。水性不好的,抱块门板什么的,也不至于淹死在江里喂鱼。事实上,曹军有多次偷渡过江的经历,但是,有几个人过去了不等于大军过去了,更不等于突破了长江防线。长江最大的作用不是防火墙,不让一个木马渗透。长江的作用,是迟滞敌人的进攻节奏,尤其是后续支援和后勤补给,如果跟不上,越过长江就等于进入坟墓。好在文帝不是个疯狂的人,站在江边感慨感慨,也就知难而退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攻击敌人的最好办法是稳扎稳打,做足准备,等待时机。所谓时机,一是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二是敌人内部生变。而文帝只想一举拿下孙吴,在战机的把握上应该有问题,他频繁出兵,无功而返,浪费人力物力不说,士气也倍受打击。从这一点说,文帝的三次南征实在得不偿失。
上一篇文章: 东晋时期,一位爱国将领位做了一件举国惊奇 下一篇文章: 蜀汉灭亡后孙吴政权又坚持了17年,从曹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