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孙吴政权又坚持了17年,从曹魏
三国时期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公元年曹魏政权爆发、结束于公元年西晋统一,延续了51年。
实际上,三国局面是从公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的。这一年,曹操挟持汉献帝签署了《献帝逊位诏》,标志着汉朝的灭亡和魏国的建立。
同年,曹操还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除了曹操外,孙权和刘备也都在这一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初步奠定。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年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三国只剩下魏和吴两个政权。真正的三国鼎立局面其实也只维持了34年。
但从历史上来看,三国鼎立的格局,在公元年蜀汉灭亡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尤其是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形成了对吴国的面包包围,魏控制长江以南地区之后,具备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的条件,可以直接威胁吴国的心腹之地,在土地人口和粮食方面,更是足以碾压。
更何况,魏国还有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两代雄才大略的君主。魏在这样的实力的情况下,在公元年蜀汉灭亡之后就主动向吴国发动了进攻。同时,魏国派诸葛诞进攻阙口,魏国丞相司马昭进攻襄阳。结果很快,魏国就大败吴军,俘虏了吴将朱异。
所以,魏国在灭蜀之后就把主要兵力放在了吴国身上,并且围攻东吴。诸葛诞围攻汝南,司马昭围攻襄阳,很快大败吴军,俘虏了吴将朱异。
此时,已调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浑,派扬州刺史英超进攻屯驻在宛城的吴军,并逐一拔除盘踞于庐江郡的多个吴军据点。
晋军大获全胜,斩首五千余级。吴军库存的一百八十多万斛粮食,正在耕种的四千余顷水稻,及停靠在岸边的六百多艘船只,全部被王浑所毁。
十几年间,在晋吴边境地区,除了胶州争夺战和陆抗、羊祜的西陵之战这两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之外,像以上这些中小规模的攻防或袭扰,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但实际上,晋国很少扮演进攻方的角色,大多数都是东吴在上蹿下跳地挑衅。司马炎之所以会表现得如此佛系,如此沉得住气,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司马炎本人确实不是雄才大略之主。
纵观历史上曾留下过一番宏图伟业的英主,尤其是武功方面有大成就的帝王,无一不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不论多少大臣反对,仍然无悔无惧,坚韧昂扬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迈进。
司马炎却是个喜欢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性格。他不愿意冒险,也不想得罪太多朝臣。比起维持南北拉锯的现状,司马炎当然更希望天下统一,但也只是希望而已。他缺乏那种一往无前,一定要将乱世终结在自己手中的果决和魄力。
其次就是西晋的开国功臣们,奸诈谄媚的小人,依附司马氏,支持其代魏自立,可以加官进爵,给自己和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们当然趋之若鹜。但大举灭吴,他们能得到什么?
战败了,士气遭受重创,必然会引发朝局动荡,边境不稳,他们奢侈安逸的生活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倾覆的风险。
打赢了,司马炎的地位更加稳固,个人威望也会有巨大提升,皇权的强势,反而会弱化功臣集团及大氏族的政治地位。
而且,在灭吴中立下战功的将领们会封侯拜相,成为新兴权贵,对他们在辅助司马氏代魏自立的过程中,通过相互扶持,结姻、联姻固化的小圈子产生冲击和威胁。
他们图什么?因此,多年来支持灭吴的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等寥寥几人。大多数朝臣都不赞同,尤其是贾充、荀勖、冯胆等重臣更是坚决反对。
其实,在羊祜之前,也有个别大臣出于公心考虑,盼望司马炎能尽快扫平东吴,完成统一大业,却碍于反对派势力大,人数多而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灭吴。
这其中就包括司空裴秀。裴秀是晋国爵位及礼仪制度的制定者,是个远见卓识的重臣。
裴秀主张灭吴,但一直没有正式上表。直到裴秀去世之后,好友们才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奏章草稿。上面写道:
时局多变,不能永远坐享安逸。现在孙皓残暴不仁,天下人不堪其苦。圣明的君主,应顺应天时,吊民伐罪,不该把麻烦留给子孙后代。我之前已经多次当面阐述过自己的意见,如今在病重之际写成奏章,希望陛下能够实行。
连裴秀都如此谨慎,其他大臣顾忌反对派的势力,不敢直言,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后就是秦凉之变的牵扯和西陵之战的打击。迟迟无法平定秦凉叛乱,这让晋武帝不得不在下定伐吴的决心之前,就要做好两线作战的准备。
如果西南两线双双失利,晋国这个新生政权所面临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西陵一战,晋国三支水陆大军,十余万兵马,被陆抗仅3万人就一一击退,这大大出乎了晋武帝的预料,增加了晋武帝在灭吴难度上的心理预期,也对晋国君臣们本就不太强大的信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三国晚期才会出现弱小的东吴竟然能屡次出击,打得强大的晋国疲于招架,小鱼追着大鱼咬的奇葩现象。
羊祜临终前举荐尚书杜预接替自己。于是晋武帝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假节都督荆州诸军师。杜预深知羊祜什么要把苦心经营了多年的中路战区交到自己手上?
筹划伐吴战略,积蓄粮草,训练军队,这些前期备战工作,羊祜已经都做完了,他唯一的使命就是,亲手将灭吴大军送到出征的路上。
杜预无法左右凉州的战局,不能改变贾充这些人反战的心意,他只能在削弱西陵之外的影响和促使晋武帝早下决心这两件事上做文章。他盯上了西陵,是的,还是西陵。这是东吴西路防线的核心重镇,也是晋军的折戟沉沙之地。
不从西陵打开缺口,水军战船就无法开进荆州,晋武帝的心理阴影就无法消除。当时的西陵都督叫张政。陆抗生前在荆州各军镇都做了周密布置,启用的统军将领多是一些指挥经验丰富的旧部,这个张政就是其中之一。
杜预想诱使吴主孙皓将张政调离,以便日后攻陷西陵的难度。他就利用孙皓多疑的性格玩了一招离间计。杜预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星夜奇袭西陵。
张政没料到杜预刚一上任就来偷袭,被迫退到城内坚守。杜预也不强攻,只俘虏了一些吴兵就撤走了。其实杜预也就是占了出其不意的优势,攻破了一些外围的营寨和防御工事罢了。
西陵城高墙厚,这样的小规模袭扰构不成什么威胁。但张政有名将之称,但却被晋军所败,所以并未把真实的伤亡数字上报给孙皓。这正中杜预的圈套。
他给孙皓写去一封信,连同在西陵城外俘虏的吴兵一起,直接送到了建业。孙皓果然中计,将张政免职,调回建业,命镇军将军武昌监留宪接任。这招借刀杀人十分毒辣。
史书中再无关于张政的记载。依据孙皓一贯残暴的行事风格,推断张政的结局可以详见。而西陵这边,张政骤然去职,留宪匆忙上任,城防部署将士怨愤,军心动荡,成为不久后西陵再次被攻陷的重要原因。
羊祜生前筹划的灭吴战略是水陆并进:荆州的军队紧逼江陵,豫州的军队进攻下口、徐州、兖州、青州和扬州的军队直指建业。这三支陆军负责牢牢牵制住东吴的机动兵力。
水军战船再由益州顺江东下,像一柄利剑直插吴腹地。羊祜甚至认为这支水军才是关键的杀手锏,将决定之后军事行动是否能够一击致命。因此羊祜提前数年,就选定并培养了这支灭吴水军的主帅,那就是益州刺史王濬。
晋武帝曾经打算将王濬调回洛阳任大司农,是羊祜密奏,晋武帝把王濬给留在了益州,训练水军,制造战船,筹备灭吴战役。
同时,羊祜命王濬在益州建造了许多由数艘战船并接而成的联防大船。长宽步余。按一步为五尺计算,船身的长和宽都达到了米以上。可搭载多名兵士。
船上有用木材搭建的城池,城墙的四面都有宽大的城门。城上还建有高耸的楼台和宽广的道路,开阔到可以纵马驰骋。王濬还在船头上画满了怪兽、猛禽,以震慑敌军。。
这样巨大雄伟的战船亘古未有。这支船队的数量之多,规模之上都堪称空前。
王濬设计督造出这样一支浩大的船队,绝非朝夕之功。7年来,不计其数的异族和工匠在上游砍伐切削木材,大量木片和碎屑顺着江水漂到下游,有时甚至能多到覆盖住整个江面,是在墓室壁江而下。王濬丝毫不加掩饰的施工,东吴的将领自然也不是傻子。
陆抗亲手提拔起来的勇将,建平太守深夜捞起一些木片,派人送到建业呈给孙皓看,并在奏表中说:晋国一定有大举进犯我国的企图,请求陛下增加建平的兵力。
只要建平郡不被水军攻陷,晋国其余各处的陆军就不敢渡江。但孙皓根本就不听从。吴彦只好自行铸造了很多条铁链,密密麻麻地横跨在江面上,封锁了长江航道,希望以此来阻挡晋国的战船。
几乎在王濬战船完工,吴彦铁索横江的同时,东吴境内再发叛乱。郭马等人在广州造反,当时正赶上孙皓下令核实广州各郡县的户口,严查豪强大族隐匿人口的行为。
郭马趁机恐吓本地豪强,鼓动他们跟随自己起兵。邻近各郡的蛮夷也纷纷云集响应。叛军的声势,得以迅速壮大。
郭马先是率兵攻杀了正在附近巡视的广州都督余寿,而后兵分三路郭马,自己亲率主力向东南进发,直指广州刺史部所在地南海郡番禺县,并分派部将和点进攻苍梧郡,王族进攻始兴郡。
东吴亡国的两大内部条件——孙皓暴政和郭马造反算是集齐了。
因此孙皓在听闻战报后大为惊骇,哭喊道:“这是上天要亡我啊!”
至此,执金吾滕脩此前曾担任过广州刺史,在广州威望很高。本来孙皓已经决定升滕脩做司空,诏令都公布了,只是还没来得及颁发印绶。
得知郭马反叛,孙皓立即改任滕脩为广州牧,加拜镇南将军,假节,率军一万,就近沿东路(即赣水、漳水航道)南下讨伐郭马。但滕脩走到始兴郡,就被正在围攻此地的郭马部将王族给拦住了。两军形成对峙之势,滕脩急切之间进不了广州,只能干着急。
郭马却是连战连捷,不久即攻陷番禺,广州刺史徐琦逃走,南海太守刘略被斩杀。郭马自称安南将军,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任命部将尹兴为广州刺史,无数为南海太守。孙皓只得命陶璜的弟弟陶濬,率军七千绕西路入广州平叛。
同时命陶璜统帅合浦、郁林的守军,会同滕脩和陶俊合力夹击郭马。郭马在桂林郡起兵的时间是公元年夏。
其实此时杜预还没有收到东吴国内爆发叛乱的消息。
但他确实是在郭马起兵的同时,感觉到灭吴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没有继续等待的必要了。大军只要一进发,最起码可以攻下荆州。于是正式上表,请求司马炎下达灭吴的诏令。
司马炎却回复说,要等明年再行动。杜预再次上表说:“孙皓已经很长时间不给荆州各郡镇增兵了,我判断孙皓这是因为兵力不足,想放弃夏口以西的地盘,龟缩扬州自保。即使我军进攻荆州,孙皓也没有能力席上救援了。
现在动手,如若成功,则天下平定;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臣已经做了万全的考虑。再等下去,时机改变,臣担心会徒增难度。请陛下尽快决断。”
杜预连上两份奏表,言辞恳切,胸有成竹。于是司马炎召集群臣商议,准备提前进军。
但贾充、荀彧和冯胆带头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讨论了半天,司马炎再次陷入犹豫之中,杜预的请求也再度搁置。
羊祜生前为灭吴埋下了三颗重量级棋子。一颗放在了荆州,一颗安在了益州,一颗留在了司马炎身边。杜预请战,请不下来,王濬的奏表又紧随其后到了洛阳,且言辞更加恳切,令人动容。大概意思如下:
孙皓暴虐荒淫是自取灭亡,倘若孙皓死了,东吴拥立一位贤明的君主,国力就会由弱变强。
臣,今年已经七十岁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执掌兵机而不能建功立业,不如激流勇退,免得耽误了陛下的一世英名。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倘若再贻误战机,臣恐荆州守军会人心涣散,前功尽弃。
臣受陛下重恩多年,无以为报,但愿尽绵薄之力,为陛下开疆拓土,还望陛下准许臣出师讨贼。
臣造船也已七年了。每天都有战船腐朽毁坏。
以上三点,有一点发生问题,将来的征战难度都会增加。臣恳求陛下不要坐失良机。
王濬的奏表令司马炎深受触动。司马炎终于决定不再等下去了。
可这个时候,又收到了王浑从扬州送过来的情报,情报说:扬州边境上的吴军不知为何突然加强了戒备。王浑据此推测:孙皓可能要北伐。
其实这是孙浩正在调遣兵力南下讨伐郭马。惧怕晋国趁机来攻。只是王浑不知情。
这个新的消息,又把司马炎刚刚下定的决心给浇灭了。司马炎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商议的结论自然没什么悬念,还是要等明年再说。
一来二去就这样拖到了秋天。郭马叛乱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心急如焚的杜预第三次给司马炎上表请战。杜预感慨:朝廷不论探讨什么问题,总是无法达成一致。总有那么一批大臣仗着宠幸,轻率地发表意见,根本不为国家考虑。
对于担心伐吴的战略规划会泄露出去,如果孙浩迁都武昌,在夏口造船,把防御重心转移至荆州,并大幅增加荆州各军队的兵力,即使到了明年也会失去进军机会。这样拖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羊祜埋在司马炎身边的那颗钉子,就是中书令张华。羊祜临终前曾指着张华说:将来能实现我心愿的一定是你。杜预的奏表送到宫里时,司马炎正在跟张华下棋。张华一把推开棋盘,拱手说道:陛下英明神武,国泰民安,海内承平,国富民强。
孙皓暴虐凶残,随意诛杀贤能之臣。现在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荡平东吴,请陛下不要再犹豫了。
司马炎当即决定立刻进军,并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伐吴大军的粮草转运工作。
贾充听说后,赶紧进宫劝谏。司马炎反复对贾充解释提前进军的原因,贾充仍是坚持己见,反对伐吴。司马炎罕见地发了一次火,司马炎一生中是很少对贾充发火。司马昭临终前拉着司马炎的手,提到的唯一一位大臣就是贾充,因此司马炎对贾充历来是极其敬重的。
见司马炎动了肝火,贾充吓得立刻跪倒在地。这一天,灭吴的诏令正式从洛阳发出,迅速下达至成都、永安、襄阳、上长安城、下邳和寿春等地。
这一天是公元年11月。
近百年的乱世长夜,晨曦已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