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知识点:
1.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2.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但要导致燃烧的发生,仅具备燃烧三要素是不够的,三要素必须达到一定量的要求。
3.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着火主要分为点燃和自燃。
视频教学:
微课:氧化和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微课
练习:
1.对下列成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水火不容——水可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充足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2.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3.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4.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此时将火柴靠近管口处,再迅速移开火柴,火柴立即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水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增大B.管口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完全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等
5.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课件:
教案:
教学课题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学会化学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燃烧的“功”与“过”,从而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燃烧,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的意识;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
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
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
知识点一
燃烧的定义
认识
初步学习
知识点二
燃烧的条件
认识
初步学习
体验
知识点三
自燃
了解
意识
目标设计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感受、总结燃烧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正确认识燃烧。
3.通过3个对比实验,学生自己归纳燃烧的条件。
4.通过对白磷、红磷的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5.通过故事的形式引出自燃的定义,从而引出“鬼火”,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点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燃
烧
的
定
义
内容一:
欣赏歌曲片段
这首歌曲的名字是?
《冬天里的一把火》
同学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木条燃烧,变黑、发光、发热。
大家自己总结什么是燃烧。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内容二:
点燃木条
内容三:
有关燃烧的图片
燃烧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给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
了解燃烧的“功”与“过”,使学生正确认识燃烧。
燃
烧
条
件
的
探
究
内容一: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点燃。3、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由这三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相关结论?
1、物质必须是可燃的;
2、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燃烧需要接触空气或氧气。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内容二:
往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薄铜片一端放入一小块红磷,另一端放入一小块白磷。
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红磷、水中白磷的不同燃烧情况,你可得出什么观点?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激发学生深入认识燃烧的条件,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内容三:
烧不坏的手绢
将20ml95%的酒精和10ml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在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由于酒精溶液中的水分蒸发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手帕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中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自
燃
内容一:
展示小故事:
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
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1、战舰为什么会失火呢?
2、谁是“纵火犯”呢?
1、草料是“纵火犯”
2、草料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导致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从而进行自发燃烧。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从而引出“自燃”。
内容二:
“鬼火”
1、“鬼火”究竟是什么?
2、为什么“鬼火”会追着人“走动”呢?
讲解
聆听
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自燃的理解。
课堂
小结
本课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做补充,最后由老师完善。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点:
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3.自燃
板书设计
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1)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2)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可燃物(2)达到着火点(3)与氧气接触
3、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课堂习题设计
对应
知识点
课堂练习
燃
烧
的
条
件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 船是__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观察哪根火柴梗燃烧更旺?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A、纸船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
D、水能灭火
4、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们设计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mL烧杯中,注入mL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烧杯口盖上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水的白磷,另一端放一小堆红磷(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不一会儿,观察到:
⑴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这是因为白磷是_______,温度达到_______又与________接触。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这是因为红磷虽然与_______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____________。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这是因为水中白磷温度超过________,而不与________接触。
(2)若铜片上的白磷量比较多,燃烧一段时间后,铜片上的红磷也会燃烧起来,为什么?
(3)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玻璃导管对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__。
学情反馈
在学案的小结处对四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画“√”或“×”。
将画“×”的内容进一步讲解。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2.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爆炸与人类的利和弊
教学内容:
情景设置: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实验探究]:学生合作完成蜡烛不完全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看书,说明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得出结论: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
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分
比较事项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燃烧条件
有充足的氧气
氧气不充足
燃烧速度
快
慢
释放热量
多
少
燃烧效率
高
低
生成物(以碳、氢元素为例)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水和小的炭黑颗粒
以碳的燃烧为例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O2点燃CO2
(充足)
碳+氧气点燃一氧化碳
C﹢O2点燃CO
(不充足)
启示
从获取能量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课堂思考:完全燃烧有什么优越性?
2.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通常情况下密度略小于空气
(2)化学性质:
①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②具有剧毒性:CO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用途:家庭常用于气体燃料(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4)CO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之一,主要来源:气体尾气、燃烧不完全燃烧、管道煤气漏气等;
(5)防止CO中毒的措施:尽量使燃烧完全燃烧,及时通风
三.爆炸
在化学变化中,主要是由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使剧烈程度增大引起的
1.实验:粉尘爆炸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2.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如:爆竹、炸弹爆炸
(2)某些在敞开的体系中,氧气的浓度或可燃物的浓度较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产生爆炸如:加油站可能发生的爆炸
注意:从爆炸产生的原因来看,某些是物理变化(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某些是化学变化(如氢气球爆炸,炸药爆炸等)
(3)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
3.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
小结:1.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爆炸的知识。
宗磊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我认为不足之处:1、探究活动之白磷、红磷燃烧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