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01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都在亚洲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两国人种都是黄种人,也都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两国领土最靠近的地方只有公里(与那国岛和台湾),因此又有“一衣带水”的说法。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日本最好的老师,日本也曾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中华文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过日本。
然而,近代史中,很少有国家像日本一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之深的伤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日本屠杀中国人之多,侵略中国领土之广,危害中国国家元气之深,都是首屈一指的。
抗日战争是目前中日两国最后一次战争,也是至今影响两国最大的一件事。回溯抗日战争之前的中日关系,多年的交流史中,中日两国多次爆发干戈,其中尤以五次战争最为突出,即:
7世纪中期,白江口之战13世纪后期,元日战争16世纪后期,壬辰抗倭援朝战争19世纪后期,甲午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五次战争,分别发生在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除唐朝和元朝为中国主动进攻外,明朝、清朝、民国均为日本主动进攻,中国被迫反击。
有鉴于此,曾有人言,隋唐时期,日本仰视中国,宋元时期,日本平视中国,明清以后,日本俯视中国,说法未必严谨,却十分直观。
从胜负结局看,中国五战三胜(唐,明,民国)二败(元,清),日本五战二胜三败。这些战争也深刻地影响过两国关系。公元年,唐朝在白江口战胜日本后,巩固了东亚霸主地位,影响力覆盖全东亚,日本积极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两国相安无事六百多年。公元年、年,元朝两度进攻日本失败后,日本不断有浪人入侵东南沿海,为害中国,这些人被通称为“倭寇”,直到嘉靖年间在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指挥下,明朝才基本扫除了倭寇。元朝则彻底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公元年至年7年间,日本在丰成秀吉统治下两次入侵朝鲜,妄图灭亡明朝称霸天下。最终被明朝、朝鲜联军打败,此后日本年间退守本土,不再扩张侵略,直到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明朝却也因为战争消耗了实力,成为衰亡原因之一。
公元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提出“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不惜与清朝展开甲午战争,最终海陆两军大败清朝,逼迫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攫取了大量利益,一跃成为东亚霸主。清朝则进一步沦为列强宰割的肥羊,十几年后就走向了灭亡。
年-年,14年间日本由局部战争最终全面展开侵华战争。此时的日本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一战等战争,早已跻身为帝国主义列强,并且是列强中唯一的黄种人国家。日本为了侵略战争,和德国、意大利轴心国结盟,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同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结为联盟,最终粉碎轴心国日本的侵略,赢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成为对中日关系影响最大的一场。它使日本遭受毁灭性打击,沦为战败国,从明治维新以来侵略的领土基本全部吐了出来,国际地位远不能和二战前相比。中国则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险,跻身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奠定了国家富强、独立的基础。
通过五次大战的梳理,能够清楚的看到中日两国千余年的关系曲线。
五次大战中、日战争起因,经过,何以胜、何以败,仍然值得深究。
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白江口之战白江口之战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正面军事交锋。
七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统治。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只好向唐朝求救。
百济自知打不过唐军,只能求救于日本。日本很早就染指了朝鲜半岛,况且又进行了“大化改新”,以为国力大增,积极谋求扩大影响力,于是派将军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带兵4万、战船余艘支援百济,对抗唐朝。
唐军在名将刘仁轨率领下,领兵一万三千、大船艘,在百济国内的白江口迎战日军。
兵力4万对一万三,战船对,优势在日本。
但此时的中国,正是由国力蒸蒸日上的唐朝统治。国家大一统,文化科技先进,属于封建社会的高峰,在当时全球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而反观日本,连本州岛尚未统一,国家二十年前才通过“大化改新”开始封建化,由奴隶制转为封建制度。
无论领土,人口,政治,军事,经济,唐朝全方位领先,二者实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白江口之战示意图
虽然日军兵力占优,但武器装备远不如唐军。唐军普遍装备了精良的唐横刀和明光铠,日军则是远远落后的环首刀和鱼鳞甲,被杀的大败,根本不是唐军对手。战船方面,日军造船技术落后,多艘船都是小船,而唐朝则都是艨艟巨舰,日军的船和唐军的船就像是泥鳅之与鲨鱼。
唐军统帅刘仁轨
唐军名将刘仁轨早就看出日军弱点,他利用唐军的巨舰优势,分割夹击日军,日军的小船被夹击在唐军大船中间动弹不得,刘仁轨又令舰船乘势向日军发射火箭,此时大风骤起,日船火光冲天,史称“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旧唐书·刘仁轨传》)。
最终,唐军通过先进装备和战略战术,焚烧日军战船余艘,使日军基本丧失作战能力,而唐军大获全胜。此战令名将刘仁轨更加威名大震,一千多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家傅斯年为纪年这位名将,将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仁轨”。
此战后,日本自知和唐朝的巨大差距,大量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唐朝的影响力扩大到日本,覆盖整个东亚,更加巩固了东亚霸主的地位。
。。。
波波红小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