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小课堂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型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大的洲际航海活动。
郑和船队远航时所运用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牵星术、罗盘、针路簿等航海“黑科技”,在郑和船队远航时便已经得到充分运用。在记载郑和船队有关航海技术的《郑和航海图》中,便保存了大量关于航海路线、历程、沿途海流、水深、礁石分布、停泊地点以及指南针、天文导航的丰富资料。
除了先进的航海技术,适于远航的船舶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障之一。福船依靠其优良的航海性能和防护性能,成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力船型。
公元年,郑和率领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浩浩荡荡地航向了未知的疆域。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主要有6种类型的船舶:宝船、马船、粮船、水船、战船和战座船。
宝船
宝船船长.18米,宽61.6米,有4层、9桅,可悬挂12张帆,可载重8百吨,容纳上千人,其铁锚就有几千斤重。这种堪称15世纪航空母舰的超级木船,郑和船队就有63艘。为了“示中国富强”而携带的大量“金币”,就存放在宝船之上。因此,在外海装货之后的宝船,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金山”。
马船
郑和舰队中编有大量马船,马船长37丈,宽15丈。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水战与运输兼用船,其主要任务是运载船员所携带的马匹,还可能肩负将西洋各国朝贡的珍奇异兽运回明帝国本土的任务。当遇到需要登陆作战的情况时,明军官兵可以骑乘马船上所携带的战马,以骑兵姿态投入战斗。郑和舰队中的马船,体量大,长宽比小,这也是针对马匹的特点而设计的。
粮船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船是整个郑和舰队的粮食补给核心,其上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根据明人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粮船长28丈,宽12丈。有学者计算,按照郑和舰队官兵人计,则全员两年口粮计需30万石,如果认为每艘粮船载粮2万石(每石合0.06吨,折为1吨以上),则郑和船队至少需15艘这样的粮船。
水船
在海上的长途航行,淡水是比粮食更加宝贵的资源,水船是郑和舰队中专门用于积储运淡水的船舶。其尺度、载重量可能与粮船大体相似,也可能是比战船还小的船只。远征中的郑和舰队往往数月不能靠岸补给淡水,如果以人均每天需2千克淡水计算,则郑和船队中至少要配备20艘水船。
战船
战船是郑和舰队的海战和巡逻护航主力,举凡前哨,后哨,左翼,右翼,其成员全部都是战船。根据明人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记载,战船立有5桅,长18丈,宽6丈8尺。其长宽比更小,快速性更佳,利于快速机动,或追击,或撤退,或袭扰,无不如意,是当时太平洋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作战舰艇。战船上有高大的桥楼,士兵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而舷侧有女墙和垛口,方便士兵射击与隐蔽。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动战斗编队。但是这样一支强大的战斗编队却不以征服和掠夺为目的,而抱着贸易交流的目的而来,充分展现了明帝国的大国风范。
战座船
战座船作为保卫船队的重要节点,在船队中的编制约为10艘,其地位相当于明军水师的分队旗舰。根据明人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郑和舰队中的座船长24丈.宽9丈4尺,其长宽比超过2.55,明显大于宝船和马船的2.46,线形显得更加修长,这显然是为了强调速度而特意拉长了线形。
郑和下西洋,不仅使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铸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型值得考究,其船员的生活方式也十分精彩。想了解更多关于郑和船队的故事,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