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的ldquo前世rdquo与

黎明

赤壁,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巨人的成长和成熟。这位巨人就是苏轼。苏轼并非生活在一个完美的时代,事实上,所谓完美的时代或许永远不会出现。但苏轼可以证明,不完美的时代也可葆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度过几近完美的人生。苏轼在生命的困顿中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活法,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生命的丰碑。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去窥探他的“前世”与“新生”,见证她的成长与成熟。

词的上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阔大雪浪图。如此豪放的赤壁壮景孕育的也必定是英雄豪杰。三国本就是个英雄荟萃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有识人善用的刘备,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在这么多的英雄豪杰当中,苏轼为什么最欣赏周瑜呢?

分小组讨论周瑜的人物形象:

①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以看出周瑜英俊潇洒,而且婚姻生活美满。因为小乔是个被大家认的美女,再加上“初”嫁,更加显得周瑜风流倜傥,可是小乔“初”嫁是在建安三年,此时距离小乔出嫁已有十年之久,苏轼把这相隔十年之久的两件事情写在一起就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得意,所以有时候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现实的真实,塑造的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

②从“羽扇纶巾”可以看出周瑜是个很有智慧,足智多谋的人。因为从他的装束来看,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在大家的心目中就是智慧的象征,苏轼在这里让周瑜也穿戴上羽扇纶巾,表面上是在写他的儒将装束,实际上是想借这一装束表现周瑜也像诸葛亮那样有着过人的谋略和智慧。

③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指挥若定,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因为“樯橹”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橹灰飞烟灭是指当年赤壁之战时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的战役,在这里周瑜能在谈笑之间就把老奸巨滑、身经百战的曹操打得灰飞烟灭,足以可见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

通过分折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此时风华正茂,生活上:小乔初嫁、幸福美满;外貌上雄姿英发、英俊儒雅;官场上羽扇纶巾,是东吴都督,战场上谈笑间,功成名就。可谓是情场官场和战场场场顺利,他是那么的春风得意,英雄了得,可是苏试呢?他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也是满腹才华,本该一路开挂,但命运却与周瑜迥然不同。这里补充此词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2年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因为当时的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劾苏轼,说他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讽,以此罗织他的罪名,后来经过多方营救,出狱后,到黄州当了团练副史,这是宋朝用来安置犯官的职位,俸禄和权力都极小,几乎没有任何实权,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苏轼的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苏轼塑造这样一个完美的周瑜形象与自己此时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此时已47岁,年近半百,仕途上遭受贬谪,外貌上早生华发,官场上团练副使,无任何实权,可谓是功业未就,壮志难酬,以后的仕途也是一贬再贬,黄州,惠州和儋州,州州失意。

可是他就没有像周瑜一样得意的时候吗?周瑜有貌美如花的小乔,其实苏轼也曾有秀外惠中的王弗,他俩也曾伉俪情深,不幸王弗过早离世,在王弗离世十年之后,苏轼为表达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写出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可见苏轼也曾拥有幸福的婚姻;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可是苏轼也曾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放英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还是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周瑜谈笑间生间,樯橹灰飞烟灭,功成名就,而苏轼当时也曾想带兵攻打西夏,建功立业,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苏轼从自己所塑造的周瑜的形象中,窥见了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他也曾有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他也曾想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有所成就。

可是此时却被贬黄州,壮志难酬,他低沉、失落,于是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有人认为此句是作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哀叹?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豁达大度的乐观洒脱,你觉得呢?

  从《江城子·密州出猎》时的意气风发,到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之间经历大起大落,感慨人生如梦,于是用清酒祭奠江水,祭奠明月,这“江”是对开头大江东去的意象的呼应,“月”则是情怀的寄托,是生命的超越,是历难后的宁静,是宁静中的旷达,苏拭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这世间的变与不变中,惟有将自己融入大自然,方能获得身心的永恒,人间的成败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当年的赤壁之战不也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吗?当年曹操那么叱咤风云,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所以苏轼这杯酒要祭给永恒的江与月,以获得心灵的超脱与旷达。

但此时的旷达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他在儒道之间徘徊纠结,一方面是《赤壁赋》中理想幻灭,悲观绝望的客之苏轼,另一方面是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主之东坡;一方面是《赤壁怀古》对完美公瑾的无限向往,另一方面又是还酹江月的俊逸洒脱,直到后《赤壁赋》中梦一道士,羽衣蹁跹;道士顾笑,予亦惊寤,苏轼才真正获得了精神的突围,完成了由儒到道的精神涅槃,蜕变成了苏东坡。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食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道家就像药店,生病(遭遇挫折)的时候就需要用道家思想来疗伤抚慰了。而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可以在儒道之间自由切换,在人生低谷时仍能成功蜕变。而这正是苏轼的豪放之处。

苏轼在黄州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陪伴在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什么?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客,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陡峭的高度。

可以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正是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名篇,或许这就叫“穷而后工”,也是在黄州期间,苏轼完成了蜕变,获得了精神了突围,蜕变成了苏东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我们会经历或多或少的风雨,或大小的坎坷,虽然我们成不了苏轼,但至少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用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困难,高唱一曲大江东去……

黎明与黑暗

?

教好每节课,

快乐每一天!

田世宏语文工作室

文字作者:乔芳

图文编辑:李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