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洲与鄱阳湖之战
说村史,知村事;
有态度,有温度!
重
NiZhiDaoDeShi
村
史
洲
重洲不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庄,在它八百多年的村史里,有许许多多的高光时刻,只是因为很少有人会去问询,致使许多重洲的辉煌史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历史名人,曾先后踏上过重洲这片土地,而且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大诗人刘长卿,曾在这写下《晚次苦竹馆·却忆干越旧时》;北宋大词人贺铸,也在这写下《苦竹村南马上》;还有南宋大理学家饶鲁,在游玩重洲湖时写下《重湖夜月》。尽管,我不敢断言,彼时的苦竹馆、苦竹村、重洲湖等地,就是今日的重洲村,但根据历史的推断,多半还是与重洲有关联的。笔者之所以列举那些历史名人,并非出于榜名人款心里,完全是出于对文化的敬仰和对史实的尊重。笔者也不想总是说些是是而非的村史,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段村史,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一段历史。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全国各地狼烟四起,鄱阳湖之战也随之爆发。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年)四月,陈友谅统帅60万大军兵临洪都府,并向洪都府发难,然却久攻不下,汉军损失惨重。同年七月,朱元璋领兵20万前来驰援洪都。因陈友谅为原元军水师叛军,便心生一计,欲引明军至水上决战,于是向鄱阳湖方向撤退。朱元璋率部追击,两军随后在鄱阳湖康郎山水域相遇。这一相遇,也的确显示出了汉军在水上的优势。明军的小型战船,较之汉军高大的楼船,那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尽管貌似是以卵击石,但朱元璋使出狼群战术,虽说损失惨重,但也不无收获,汉军的一艘楼船被毁,还俘虏了千余名军士。首轮遭遇战,明军虽有胜绩,但终究还是寡不敌众,只能暂避锋芒率部撤退。在撤退时,小船的优势一下又显现出来了,因小船灵巧,明军战船很快便驶入了鄱阳湖内湖。明军战船,依仗天险,藏匿于内湖,顿时不见踪影。因汉军楼船过于高大,容易搁浅,故不敢贸然追击,也只能就此作罢。明军此时泊船的水域,便是后来的泊头湖。余干县志对此便有记载,泊头湖因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泊船于此而得名,总面积3平方公里,由康山圩内,至古竹乡重洲村南。因此时朱元璋的20万大军,被陈友谅大军困于泊头湖之内。这便又有了明军粮船,行至北应峰水域遇险的桥段。明军被困,粮草不足,朱元璋命军需官向各部分发粮草,不料此时暴雨突降,湖水猛涨,白茫茫一片,方位难辨。就在此时,湖面突现一只大龟,明军粮船便尾随后,一路行至北应峰,并且安全靠岸。明军粮船抵岸时,意外发现在北应峰山脚的水域,竟也藏匿了大量的战船,军需官分发完粮草,随即返程,将此军情向朱元璋禀明。朱元璋听闻后大喜,随即率部前来勘探地形,顺道慰问藏匿于此的部将。处理完军务后,朱元璋还来到了重洲村北应峰寺庙。此时的朱元璋,早于成竹在胸,料想汉军必败,甚是得意。于是,在北应峰的墙面,还题了一首无题诗“讨寇鄱湖几春秋,血染征衣何时休。天随人愿神祐辅,班师龙廷定来游。”从这首诗文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朱元璋的自信。果不然其然,次日陈友谅便使出了一个愚蠢的计策。为应对朱元璋的狼群战术,陈友谅竟使出了一招连环船的计策来应对。于是,朱元璋出奇兵,再次上演了一幕火烧连环船。而这支奇兵,便是藏匿于北应峰山脚水域一带的明军。此次交锋,陈友谅大败。明军与汉军残部在绞杀月余后,大获全胜,陈友谅战死,汉军灭亡。草主编鼓励作者探寻村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