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关闭后,老百姓能否走小路出城答案
古代城门一旦关闭,里面的人可谓是“插翅难飞”,想要指望有什么野外小路出城,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如果真想出城,办法也不是没有,只不过难度很大,且要看运气。
古代城池设计之初的目标便是:一旦关闭大门,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
因此,每当夜晚城门关闭后,想要出城堪比一场闯关游戏,只有克服一个个困难,才有一丝出城的可能。
第一个困难便是宵禁。即使有所谓的野外小路,很多人也走不到路口,因为他们直接被“宵禁”挡住了去路。
所谓宵禁,“宵”是指夜晚,“禁”是指禁止,合起来便是夜晚禁止一切活动,尤其是外出。
毕竟古代治安不太好,每逢夜深人静之时,就会有宵小之辈溜出来为非作歹。相反正经人根本不会出门,所以直接禁止出门,可以有效提高治安水平。这些会记录在地方官吏的考核中,因此他们很上心。
在古代,在宵禁期间出门,有个专门的罪名叫做“犯夜”,这可是重罪。
唐朝《宫卫令》记载了当时关于“犯夜”的相关规定:
当官府里的计时器“漏刻”显示白天结束的时候,就会敲响六百下“闭门鼓”。表示改关城门了,同时也意味着宵禁开始了。
在此期间,百姓禁止随意出门。同时街上会有兵丁和更夫巡视,一旦发现有人“犯夜”,则可将其押送至衙门,处以鞭打二十下的刑罚。
别看这二十鞭不多,那要看怎么打,正常情况下,犯事者也要在家休养好些天。如果往死里打,半条命就没了,至少要卧床三五个月。
可见官府对于“犯夜”这事看得很重的。
等时间到了五更三点后,又会敲四百下“开门鼓”,宣告宵禁结束,同时开启城门。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对于宵禁管得更严了。
每当宵禁开始,关闭城门后,城门钥匙不再由守门官兵保管。明朝是交由城中最高级别官员保管,到了清朝则是交由当地驻军将领保管。以此来杜绝守门官兵私自放人出去的风险。
在一更三点的时候,会敲响暮鼓,宣告宵禁开始。此时除了巡逻的兵丁和更夫,更是在所有交通要道安放栅栏,设置关卡,派兵丁把守。就算有人巧妙地躲开了巡查的兵丁和更夫,也很难绕过这些关卡。
在宵禁期间一旦有人被发现“犯夜”,会被处以鞭打40下的刑罚。京城的处罚更加严厉,一旦有人这么做,将会被鞭打50下。
如果是在宵禁开始后或者结束前不久犯夜的,可以酌情减少10鞭。
总之,到了明清时期,犯夜的处罚比唐朝是严苛了许多,以至于一顿刑罚下来,很多人根本承受不住,自然就没什么人敢犯夜了。
比如在京剧《双铃记》中,就提及了犯夜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达官贵人,也不敢公然犯夜,毕竟宵禁乃朝廷重要的治国手段,无论是皇帝还是宰辅重臣对此都十分重视。一旦犯夜的事情传到上官耳中,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没人敢拿自己的前程冒险,自然也就无人敢犯夜了。
总之,想要出城就要先过宵禁这一关。即使有野外小路可以出城,躲不过宵禁也是白搭。然而宵禁的巡查和道路封锁,可以让绝大多数人无法越出家门一步,更别提夜间出城了。
当然,总有一些人有办法躲过层层盘查,接近城墙的,这时候他们就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了。
这第二个困难便是完善的城防体系。城池是农耕民族最重要的防御手段,因此在城池的设计和建造上历朝历代都非常用心,整个城防体系可谓是铜墙铁壁,毫无破绽。
因此绝对不会存在什么野外小路,那样只会让整个城防体系成为笑话。
当离开市区,接近城墙后,人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走城门,另一个是走城墙。
先说说走城门。
城门作为出入城池唯一的通道,一直都是防守的重中之重。因此城门长期有守门兵丁驻守,平时人们想要出入城门,都要接受官兵的盘查,以防有宵小之徒乃至敌人奸细混入城中。
而到了晚上关闭城门后,城门的安保级别只会更高。往往会有几十人到上百人驻守在此,以防有敌人突袭城门。绝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只有寥寥数人把守城门。
一旦有人接近城门,会立刻被兵丁们抓住下狱,出城是没可能的。
抛开兵丁不说,这城门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打开的。
首先,想开门需要有钥匙,没钥匙根本没法开门。
其次,由于城门是攻城战中两军争夺的关键点,因此城门在设计上就是很难打开的。
城门本身就是由重达几百斤的实木组成,且外面还包了数层铁皮。每次开门都要十几个人配合铰链等机关才能打开,也就是说,一般人连推开门这件事都做不到。
而且城门后面还有巨大且厚重的门栓,这门栓至少使用实木做成,有的城池甚至会采用全铁的门栓。想要取下这门栓,需要几个到十几个人,所以如何取下门栓,对于想夜间出城的人来说也是个难题。
就算能打开门栓,走出城门,你以为这就算出城了?还差着远呢,走出城门你会发现,外面还有一座城,这座城叫做瓮城。
这瓮城是城门的附属防御工事,其作用便是限制攻打城门的敌军人数,减少城门的防守压力。
瓮城环绕城门建造,与城墙相连,且瓮城的城墙往往不止一层,这样便于层层分散敌人的兵力。
瓮城内部设有藏兵洞,里面屯有守军。他们会借助箭楼、雉堞等防御工事有效杀伤敌人。
比如位于南京中华门的瓮城,便是现存的最大的瓮城。其长米,有垛口个。有4层城墙,设有27个藏兵洞,10个箭楼。
这座瓮城已经赶上一个小县城的城防水平了。所以说,走出城门只是新的开始罢了,瓮城还有好几道门要突破,然而这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再说说走城墙。
这城墙大体和电视剧里看到的差不多,即使是现在也依然能够看到一些城墙的遗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城墙大概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想要上到城墙上面,只能通过固定的几个楼梯。
但是每个楼梯都有兵丁把守,一旦发现可疑人士接近,立刻会将其拿下。即使夜晚兵丁犯困摸鱼,让人摸上了城墙,那城墙上还有数队兵丁来回巡视。
要知道,这些巡视的兵丁是为了防范外敌的,因此巡视的频率非常高,以防有人偷偷摸上城头。而且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人站岗,在这种情况下,想溜出去不被发现非常困难。
而且想要从城墙出去,只有一个办法,放根绳子下去,然后顺着绳子爬下城墙。要知道这风险是很高的,一旦被人发现,第一时间便会砍断绳子。就算绳子没被砍断,普通人稍有不慎也会从半空掉下去,毕竟普通人体力不足,又不会功夫。可见走城墙的风险也很高。
无论是走城门还是走城墙,总之即使走了出去,也不意味着成功出城,出城者会发现,还有两道城防工事挡在他们面前。
其中一个便是护城河。
这护城河我们在电视里见过,它是环绕城池人工挖掘的一条河流。只要是规模稍大的城池都有护城河,它是城池最初的屏障。
护城河的规模大小不一,一方面是受限于自然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受限于朝廷征调的民夫数量。
比如紫禁城的护城河,就有52米宽,而已知最大的护城河当属襄阳城护城河了,其宽度平均有米,最宽处有米。这个宽度,想要冒着箭矢游到河对面基本没可能的。想要渡河必须有船,然而想要从附近集结足以运兵过河的战船,基本是不可能的。
可见这护城河对于古人来说是多么大的障碍,而且古人很多是旱鸭子,根本不会游泳。即使会游泳,护城河的宽度也比大多数游泳池长多了,一些人可能半途体力不支而沉下去。
所以,想通过护城河,最好的选择是走吊桥。
然而到了晚上,随着城门的关闭,吊桥也一并收起来了。想要放下吊桥,需要多人协力,而且吊桥也是有兵丁把守的,想偷偷放下吊桥是不可能的。
另一道防御工事则是羊马墙。
羊马墙是配合护城河使用的,它在城池这一边沿着护城河修建的。如果敌人选择强行渡河,好不容易游到岸边,结果还要面对一堵高墙,根本无法上岸,敌方心里有多绝望可想而知。
而相对的,想要出城的人,如果不想走吊桥的话,那只能想办法翻越这堵羊马墙了,然而这羊马墙虽然不如城墙那么高,但是也高达3米,一般人想翻过去还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墙的另一边没有落脚点,跳下去就是护城河的,风险还是挺高的。
综上所述,想要在夜晚城门关闭后出城,必须闯过一个个关卡,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夜晚就没法出城了吗?也不是,方法还是有的,只不过成功率不高罢了。
方法一:走正规途径。但凡有重大事情,普通人在得到地方长官的同意后,持有官府开具的文书,可以夜间出城。
或者干脆有紧急军情,可以直接无视各处关卡出城。
不过想要找官府开具文书,以当时衙门的办事效率,估计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办下来,更有可能因为事情不够重要被驳回。
方法二:挖地道。这方法看上去不靠谱,其实是可行的。
比如南明时期,南明大军围攻清朝定南王孔友德,将其围困在桂林城中。桂林城是坚城,易守难攻,一时间南明军队拿孔友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后来有人发现,桂林城外的山间有一处水洞,直通桂林城里。于是南明士兵趁着夜色偷偷摸入桂林城中,然后从内部打开大门,最终夺下了桂林城。
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水洞应该是连接地下水的,最后南明士兵应该是从某处水井里摸出来的。
那么反向操作,从城里挖地道自然也是可行的,不过鉴于护城河的存在,这个递到要挖的足够深才能挖出城去,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没个几十年别想了。
除此之外,也就剩下在攻城的时候乘乱逃出城了。至于野外小路,别想了,不存在的。指望野外小路还不如碰运气强行翻出城靠谱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