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水乡,也是船乡绍兴老船工办起船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周国勇记者王晨辉傅志林和他的船模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船只,这种穿行于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近日,绍兴一位老船工凭借多年努力,开出了一家绍兴古船模型馆,为公众“打捞”曾经的回忆。8年复制出50多种船型傅志林做的越王战船模型。这个私人船模馆位于绍兴主城区润沁花园小区的居民活动室内,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古船模型沿四周墙面排成了一圈。“我这里地方不大,但各种船型都有,除了货船、客船、渔船等,甚至还有战船。”船模馆主人傅志林手指着靠最里侧墙面的一个船模介绍道。该船模有长2.1米,高约1.2米,共四层,风帆上题着“越王战船”的字样,是当中尺寸最大的船模,也是唯一的战船类型。“你看船的桅杆上有个平台,这叫擂台鼓斗,是一种瞭望台,战士发现敌情后通过打鼓和挥旗方式,向位于第三层的指挥亭传递信号,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随后他又把记者领到另外两个较大尺寸的船模前,“这类叫明瓦船,俗称‘官船’,是客船中规格最高的,相当于现在的豪车。”傅志林解释,所谓明瓦就是用河蚌壳制作而成的半透明船窗,既能遮风挡雨,又具有采光功能。而且因为船型偏大,这类船里面设备齐全,可供客人吃、住、休闲。“而像这些埠船、摆渡船则是普通的客船,就是寻常百姓的代步工具。”傅志林说,每一种船型其实都分很多小类,客船是这样,货船、游船等也如此。“而所谓乌篷船,其实也是个大概念,凡是上面盖了篷的,就是乌篷船,不单单是现在景区里的小游船。”据介绍,绍兴古船模型馆筹建于年。年,在越城区相关部门支持下,傅志林得到了16位80岁以上老船工提供的各种船型的技术参数,这为他制作绍兴各时代古船模型提供了一个“大数据库”。截止目前,傅志林已成功复制孙中山、周恩来、鲁迅等乘坐过的各类型船模50多个,其中首批展出20多个。小区里有了这样的展览馆,小区居民都很惊喜。“像摆渡船、戏班船、石头船这些船还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看到这些船,能回想起很多那年代的事,特别亲切!”今年73岁的住户杜时娟说。想让大家知道,绍兴也是船乡跟提供相关数据的那些人一样,傅志林自己也是个老船工。今年刚届花甲之龄的他,同样出身在东湖镇松陵村一个造船世家,从曾祖开始,家里吃的都是造船的饭。而正是这个工作,这个身份,让他对家乡古船文化情有独钟,从而投入更多精力甚至金钱用于古船文化的收集、研究以及古船模型复制上。“江南水乡绍兴自古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因而造就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船文化。”傅志林说,历史上绍兴曾经有过多种古木船,是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造船最早、种类最多的地方。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年在萧山出土的独木舟,据考证,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而年在余姚河姆渡出土的船桨,距今也有多年了。“到了越国时期,越人更是具备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不但可以制造各种作业船只,还可以建造大型战船,战斗力不亚于今天的航空母舰。”根据傅志林的研究,越地造船历史起源于兰亭(今娄宫),后逐渐分布在萧山航坞村、柯桥双渎村、越城区孙端镇镇塘殿村和东湖镇松陵村等地。“始于兰亭,是因为那时我们城区还都是海,兰亭有山,地势高,山上大树又多,造船用材充足。而萧山,在地理上靠近钱塘江,因而成为越国战船的重要出海口,航坞实际上就是当时越国的修造船基地和物资补给基地。”这几年,作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全国船史研究会和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会员,傅志林除了写作一些专业文章,还经常到绍兴大中专院校作讲座,剩下时间便是埋头复制各种古船模型,也因而有了这个船模馆。“我们绍兴河多、桥多,其实船也很多,包括开设船模馆在内,目的就是弘扬绍兴古船文化,传承古船传统工艺,让大家知道,江南不但是水乡,也是船乡。”这位老船工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