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火攻赢下官渡之战,却为何在赤壁之战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在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计其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是其中典型的战役,而一代枭雄曹操便是两场战役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袁绍,为统一北方政权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军大败,却无力统一全国,只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为何才短短时隔八年却是不天翻地覆的结果呢?火攻:冷兵器时代破坏性很强的攻击手段火攻,一旦发动,不仅可以直接造成敌军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而且可以给敌军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导致敌军阵营大乱。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云:“……写火亦不止一番……曹操有乌巢之火,周郎有赤壁之火……前后曾有丝毫相犯否?……求其一字之相犯而不可得,妙哉,文乎!”确如毛氏所言,乌巢之火和赤壁之火各有异彩,不尽相同。乌巢之火,应指“火积”之意,“火积”即火烧敌军粮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中,粮草维系全军的生命。特别是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的过程中,粮草的重要性称得上是得粮草者胜,失粮草者败。袁绍的兵力更为强盛,比曹操两万左右兵力多出不少,具有兵广粮足的明显优势,适宜打持久战拖垮对手。袁绍的谋士许攸,却在曹操军粮告竭、难以为继之时,投奔曹营,将袁军屯粮重地乌巢守将淳于琼“嗜酒无备”的重要情报告诉曹操,曹操当夜亲率五千精兵奔袭乌巢,围攻放火,将袁军全部粮草尽行烧绝。这极大动摇了官渡前线袁军的军心,再加上袁绍集团发生内讧,袁绍大将张郃、高览率部降曹,袁军士气大落。曹操趁机反攻,一举歼灭袁军主力,缴获大批军资,袁绍仅率少量残余部队北逃,从此一蹶不振。历代兵家认为火烧乌巢是这场战争转化的枢纽,曹操正确运用火攻,焚毁敌军粮库,把握时机,果断做到《孙子兵法·火攻篇》所述: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有效断绝了敌军粮草来源,因此,火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曹操火烧乌巢可谓震动全局,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是其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转折点。再观赤壁之火攻,则可归为“火人”、“火队”之类。在《资治通鉴》所记载,曹操完败于孙刘联军的火攻,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晚东南风急,利于大火迅速蔓延;其二则是曹操的战船困于铁环连锁,无法及时散开:虽然连环战船平稳性强,可是一旦遇上顺风烈火,全部焚毁的结果在所难免。曹操此次失败也符合《孙子兵法·火攻篇》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在“发火之时”方面,两军交战之际时值隆冬,气候干燥,木制战船极易引燃,符合“天之燥也”的要求;至于“风起之日”,诸葛亮巧“借”东风,准确预测出风向暂时改变的日期,孙刘联军及时利用突变的有利气象条件——东南风急,于当晚乘着风势,由黄盖诈降实施火攻,正确执行《孙子兵法·火攻篇》“火发上风,无攻下风”的作战理论,曹操的连环战船着火后不易分散,猛烈的火势席卷曹军,曹操焉有不败之理?用间:利用间谍侦察敌情制定相应战略战术用间,在《孙子兵法》全书上称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思想的。我国军事理论家洪兵认为:“知”,是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范畴,“知”与战争取胜有着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要想战胜对方,必须对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熟悉彼此力量对比的现状,正确判断彼此的强点和弱点,针对对方的战略企图,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战略对策。在官渡之战中,许攸叛袁投曹,事实上作了曹操的“内间”。《孙子兵法·用间篇》述: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许攸主动降曹,提供袁绍军情,是燃起乌巢之火的前提,曹操因此得以洞悉袁绍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并当机立断火烧乌巢,让自己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逆转取胜,可见利用“内间”获取敌情,是曹操官渡之战的一个制胜因素。《三国演义》许攸投曹反观赤壁之战,曹操却成了“反间”的受害者。《孙子兵法·用间篇》述: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曹操的间谍蒋干不但没能完成刺探军情、劝降周瑜的任务,而且还被周瑜巧施反间计,谣传蔡瑁、张允暗结东吴的虚假情报,令曹操怒斩二人,白白损失两员熟谙水战的大将。《三国演义》蒋干盗书曹操用间,没有达到了解敌情、知己知彼的目的,反而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自折良将,使自己陷于水上主战场没有善于水战的将领可用的窘境,为其最终赤壁战败埋下伏笔。寡众:以寡取众,取得胜利在官渡之战中,就交战双方总人数而言,袁绍军队近十万之众,要远胜于曹操两万左右人马,不过单就袭击乌巢这次战斗而论,淳于琼的万余守兵,对曹操的五千精兵并不构成绝对优势,再加上淳于琼终日醉酒,士兵战斗力大打折扣。《三国演义》的描述与史实大致相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曹操在前有淳于琼守军、后有袁绍骑兵救援乌巢的情况下,没有同意部下分兵御敌的建议,而是坚决指挥所有人马全力猛攻乌巢,做到专而不分,终于以集中的兵力攻下乌巢,烧尽袁军粮草,将整个战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扭转,并在乌巢取胜后,趁势反攻,直击官渡前线袁军,大败袁绍,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从局部到全局地转变敌我形势。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可谓败于孙刘联军的“出奇制胜”。曹操将麾下所有战船用铁环首尾相连,使曹营水军合并为一个庞大笨拙、不易分散的整体,以增强战船的平稳性和水军的整体攻击性,他认为两军交战之际时值隆冬,西北风盛行,不必担心敌人借助风势发动火攻。偏偏孙刘联军利用气象条件暂时的有利变化,出其不意,乘着东南风突起的晚上,以诈降为掩护,由黄盖率领20只轻快小船,攻其不备,火烧曹军,原本数量占优的曹营战船,已被铁环连为一体,遇上黄盖的20只轻快火船,反而呈现以寡敌众的劣势,各艘战船的活动都受到铁环限制,再加上处于东南风的下风向,对于敌船的火攻根本避无可避,火借风势,烈焰滚滚,一处被烧,其余部分皆无法幸免,最终全军覆没,曹操在赤壁大战以彻底失利告终。总之,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与赤壁之战的失败,均能通过“火攻”、“用间”、“寡众”这三方面因素,体现出符合中国古代军事作战规律的合理性,也是古人军事战术的体现,从侧面反映了古人伟大的智慧结晶。
上一篇文章: 不无遗憾的终极之战 下一篇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会用人,敢用人,用
写在最后:各位朋友,因本号推送的文章过于敏感,经常面临一些不可控因素,为了防止失联,主编启用了一个有特色的备用号,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