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兵器连皇帝都是兵器迷,许多新型兵器都
宋朝皇帝对武器制造颇为留心,以宋太祖为例,「每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阅之,作治之巧尽矣」。从10世纪末起,与对兵器装备问题表现出强烈兴趣的同时,一些新型的兵械都被发明创造出来并被做了核准调试,如弩炮手、连发弓、兵车等。宋短兵器大宋短兵器形式复杂,短兵器在宋代是有所发展的,通常士兵除各种专用兵器外,均配备有短兵器,用以近战和自卫。短兵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刀、剑、锏、鞭、棒、斧、镰等等。《武经总要》列举“刀八色”,也就是掉刀、屈刀、欢耳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但民间还有朴刀这一常见兵器。这里大概说说朴刀。在《武经总要》中是不见朴刀的。估计是民间武器,不怎么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朴刀的用处非常广。扑刀是能兵农并用的,所以朝廷几次申诉不能私造使用可对它根本不可能完全禁断。朴刀是短刀头、长刀把的,刀身无鞘,长刀把可以从刀头取下,作杆棒用,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如果安上了长把才是“朴刀”。剑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多为唐式,而且正式战场上剑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在刀剑之外,就是所谓的“杂兵”如蒺藜(又名骨朵,蒜头),铁鞭,铁锏,斧头,烈钻,火钩等等。其中在铁蒺藜骨朵就是一根棒的顶部装一个圆球形的锤头,锤头呈多瓣球状的叫“蒜头”;制成带刺的蒺藜形状的叫“蒺藜”。铁蒺藜骨朵是羌戎兵器,汉朝时开始用于中原军队。铁鞭,铁锏和斧头皆是唐代遗制,许多演义书籍多有记载,也不一一赘述了。烈钻总长一尺五寸,宽八寸,柄长三尺,有拐。火钩和钩镰枪类似,只是将枪头换做双钩刀。宋长兵器长兵器以长枪为主,其次是长柄大刀。宋代枪的形制很多,步骑兵共用的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子枪、锥枪、太宁笔枪等,都是以木为杆,上安枪头,下装铁鐏。骑兵用的枪头,侧面有倒钩,杆子有环,如双钩、单钩就属于此类。步兵用的直刃无钩,如素木等。另外,宋代还有攻城专用的短刃枪、短锥枪等,其特点是枪杆较短,便于在掩护挖城的头车、绪棚和地道中战斗时使用。专用于守城的有拐突枪、钩竿等名目,其特点是枪杆较长,便于击刺正在爬城的敌人。宋代的枪与前代不同的地方是,在枪头附近缚有内装火药的纸筒或竹筒,战斗时先烧后刺,增加了战斗效能。抛射兵器抛射兵器除弓箭外,主要是弩和抛石机。宋代特别注意弩和抛石机的发展。宋代弩分为人力踏张的踏张弩和绳轴绞张的床弩两种类型。踏张弩有黑漆弩、黄桦弩、木弩等名称。熙宁元年(年),李宏发明了一种踏张弩,叫神臂弓,由于具有射程远、较轻便等优点,所以从北宋一直流传到明代。南宋时,韩世忠还发明了一种踏张弩,叫克敌弓,这种弩力量强,射程在百步之内可洞穿重甲。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总要》记载的床弩有双弓弩和三弓弩。双弓弩是前后各一弓,以木架为床,用绳轴绞张,张时须用7人、射程达步。三弓弩是前两弓后一弩,大的需用70人绞张、射程步,次等的也需二、三十人绞张,射程可达步。《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尝令试床弩于近郊,矢及七百步。又令别造千步弩,试之,矢及三里。《宋史魏丕传》也言:“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可见,宋代还有比《武经总要》记载更大的床弩。床弩虽有它的优点,但需用人多,行动不便,不能用于野战。因此,南宋时着重发展踏张弩,床弩渐衰。水战火器随着火器的发明与发展,舰载武器在宋代也出现了重大变革。一方面以冷兵器为主的水战兵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到顶点,一方面水战火器开始出现,装备战船。宋代既是水战火器的初创阶段,也是两种兵器并用和交替的阶段。宋代舰载武器继承了前代的:拍竿。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在近距离内拍击敌舰的重型兵器。杨么起义军的大型车船上设置了拍竿,高达10余丈,顶端系巨大的石块,底部用辘轳转动,从而比前代更为进步。而火器最早装备战船,并用于水战,开始于北宋初年。咸平三年(年)神卫水师队长唐福曾将所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进呈朝廷。到南宋初,建炎三年(年)林之平提出建议,在舰船上装备使用火炮、火箭等武器。后来,南宋水军都配备了火炮。据记载,宋朝水军在抵抗金、元战争中,均相当广泛地运用了当时先进的火器如霹雳炮、火炮、飞火枪等,并在水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武器装备进步的历史影响宋代武器装备的进步,尤其是火器的声响和弥漫的硝烟出现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之后,即宣告长期以来冷兵器独霸战争舞台时代的结束,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开始。这一变化,给军事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感谢您的
上一篇文章: 堪比碰瓷,漫谈冷兵器时代的水战兵器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