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真实的侠客强得有多离
(本文较长,但我保证您将受到一次心灵的洗涤)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先生以如椽之笔写就的“射雕三部曲”是中国传统武侠的集大成之作,主角之一的郭靖从一个忠厚憨直的大漠青年,逐渐成长为独守襄阳16年的一代大侠,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真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这样一位传奇侠客,乘一叶孤舟、仗三尺长剑,为救知己孤身入围城,与叛军血战七个月,七进七出。守城成功后,他拒绝朝廷征召,飘然归隐山林,真实再现了李白《侠客行》里的千古名句:“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他就是晚唐一介平民——辛谠
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故事还要从公元年说起。这一年,朝廷征召徐州地区的男子入伍当兵,攻打南诏。双方约定,最迟3年后返回家乡。
山水甲天下也挡不住思乡之情然而,一直到公元年,那些士兵已超期服役3年,却仍然不得回乡。驻守在桂林的名士兵在有心人的煽动下发生哗变,他们公推粮料判官庞勋为头领,一路杀奔故乡徐州,沿途州县根本不是叛军对手,纷纷陷落。
接到消息的唐朝廷,一面发布诏书宣布赦免哗变士兵之罪,一面暗中调兵,准备等叛军解散后一网打尽。
谁知,庞勋等人早已识破朝廷奸计,抢先设伏大败官军,并最终攻克徐州。
占领徐州的庞勋萌生了更大的野心,他一面威逼唐朝封他为节度使,一面四处攻城略地,泗州首当其冲。
当时的地图泗州是唐军的物资集结地和大本营,庞勋派李园率精兵昼夜兼程直奔泗州。
泗州刺史杜慆决意据城坚守,他以诈降计诱杀名叛军精锐,愤怒的叛军日夜攻城,杜慆与泗州岌岌可危。
隐居剑客重出江湖
故事的主角辛谠早年曾入朝为官,因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愤而辞官,此时正隐居在扬州。
辛谠与杜慆乃生死之交,听闻朋友有难,年届五十的辛谠乘一叶舟、提一壶酒、仗三尺剑慨然北上,与浩浩荡荡的逃难大军不期而遇。
辛谠想来必然风采照人有逃难者问他:“泗州正处战火,避之唯恐不及,您为何逆流而上?”
辛谠微微一笑,并未作答。
这个世界远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情:我的朋友、知己正在泗州死战,我岂能袖手旁观?
辛谠与芸芸众生擦肩而过,独自“逆行”。
他根本不会想到,他的到来将彻底改变泗州的命运、叛军的命运乃至大唐的命运。
当然,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初入泗州劝友远离
当辛谠抵达泗州城下时,叛军正在全力攻城。辛谠驾舟从水路一路杀入无人能挡,叛军回报李园:“今晨一老叟持剑驾舟杀入城中,众莫能当。”
李园挥挥手,毫不介意。
士为知己者死困守孤城的杜慆突然见到辛谠,先喜后惊:“你为何此时入城?”
辛谠淡淡一笑:“杜兄,快收拾包裹,带齐家人,我会拼死护送你们安全出城。”
杜慆听闻,长叹一声:“我已决意坚守泗州,寸步不退,兄可自行突围。”
辛谠又是淡然一笑:“那好,我回去与家人诀别,到时再来与君共守此城。”
李园案头杯酒尚温,手下再次来报:“那老者已杀出泗州,突围而去”。李园怔怔无语。
再入泗州与君同在
困守孤城的杜慆自从辛谠走后,每日到城头眺望东南。
手下不解:“您是否担心辛先生去而不返?”
杜慆摇头:“不,我俩相交半生,知他最重诚信,他说回来就一定会来。”
正说话间,城外叛军突然骚乱,杜慆居高临下,一眼看到老友辛谠一袭白衣、一柄长剑,再次从水路杀入城中,含笑赴约。
甘冒箭雨含笑赴约杜慆抚掌大笑:“敌军围急,飞鸟亦不敢过,君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及也。”
此时城外叛军人数过万,城中守军不过二千。虽然杜慆和辛谠每日巡城,亲临一线,但日益严重的兵源短缺和粮食危机已悄然到来。
三入泗州无功而返
时间来到公元年11月,在泗州孤军坚守1个多月后,唐朝的第一波援军终于到达,监军郭厚本率领人抵达泗州附近的洪源驿。
叛军焚烧淮河两岸所有船只,火光冲天,企图阻止援军登船,郭厚本畏惧,逡巡不前。
泗州粮草耗尽、士卒所剩无几,辛谠向老友请缨,杀出泗州劝郭厚本来援。
当夜,辛谠与两名身穿重甲的精悍士兵一起杀出,两位士兵一前一后替辛谠挡下层层箭雨,直至阵亡在乱军之中。
杀出重围的辛谠疾驱30里到达洪源驿,向郭厚本诉说泗州惨状,请求增援。
无奈辛谠能在乱军中挥洒自如,却劝不动贪生怕死的援军主帅。
大失所望的辛谠只好暂时放弃劝说,再次杀回泗州城。
叛军首领李园听闻辛谠再次入城,无奈叹息,然后向庞勋上奏,请求增兵一万。
四入泗州带来援军
回到泗州府衙的辛谠向杜慆详述了郭厚本的说辞,他自认没有完成老友的使命,惭愧不已。
杜慆没有责怪辛谠,反而向辛谠分析利害:
“朝廷主力大军都在向庞勋所在的徐州集结,小小的泗州在朝堂诸公眼中不值一提。若想自救,郭厚本那人是最后的希望。”
辛谠听出了老友的话外之音,再次慨然允诺:
“我再会一会郭厚本,此行得兵则生返,不得唯死而已。”
上次折损两名精锐才突出重围,这一次为了尽可能保存守城力量,辛谠身背门板抵挡箭雨,一人一剑硬生生杀了出去。
单枪匹马突出重围也许被辛谠甘冒飞矢两次前来的举动所感,这一次郭厚本被说动了。他决意给辛谠名士兵返回泗州,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人继续坐镇洪源驿。
临行前,郭厚本手下大将王公弁突然发话:
“贼众我寡,无宜轻举,当俟可行。”
辛谠瞋目曰:
“贼百道攻城,陷在旦夕。公等奉诏赴援,而逗留不进,更欲何为?不唯有负国恩,丈夫气义,亦宜感发!假如临淮陷贼,淮南即是寇场,公何独存耶!”
心中隐忍无数痛苦和憋屈的辛谠说完此话,突然拔剑砍向王公弁,旁边的郭厚本赶紧拉住了他。辛谠想起老友安危、百姓惨状,面向泗州方向放声痛哭。
这是辛谠入泗州以来第一次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辛谠率领名士兵昼夜兼程向泗州进发。走到淮河南岸,士兵们看到北岸叛军密密麻麻如蝗虫过境,人人心生恐惧。其中一名军官对辛谠说:
“贼军已破城,吾等宜归大营。”
说完转身就命令士兵掉头。
辛谠大怒,拔剑欲杀军官,众士兵苦劝才作罢。不过为了防止有逃兵,辛谠命令所有士兵上船,自己仗剑独坐船头,扬言若有回顾者杀无赦。
守城这是泗州被围以来,接收的第一波援兵。虽然人数不多,却大大提振了守城军民的士气。
五入泗州援军殆尽
在接收第一波援兵十几天后,唐将翟行约率0援兵、李湘率援军先后到来。杜慆想要派人劳军,众人畏惧,眼光一致看向辛谠。
辛谠表示一回生二回熟,我突围也不知多少次了。
这一次,辛谠带着杜慆亲笔信抵达援军大营。
翟行约、李湘大惊:
“泗州竟然还在朝廷手中,真奇迹也!”
三人商定共同进军,与泗州守军内外夹击叛军。
叛军奸诈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叛军采用“诈降”计策,先击败了翟行约,0人全军覆没。
李湘吓得赶紧与摸鱼半天的郭厚本合兵一处,企图抱团自保。
不过,他们没有泗州坚固的城墙作保,很快被叛军攻破营寨,李湘、郭厚本兵败被俘。
叛军将二人砍断四肢,在泗州城下来回示众,泗州守军士气大跌。
辛谠只好只身杀回泗州城。
六入泗州再请援军
眼看泗州周围已无援军,杜慆决定向更远的扬州、润州求救。
危急时刻,辛谠再一次临危受命,率领十几只小船从水路杀出。叛军吃过两次辛谠水路突围的亏,早有防备。他们将水军密密麻麻排列在水路上,但这仍然挡不住辛谠突围的脚步:
“力斗三十余里,乃得免。”
润州节度使杜审权见到血染白衣的辛谠,才知道泗州仍在抵抗,他感慨万千:传说中七进七出的赵子龙竟然就在眼前。
辛谠堪称活着的赵子龙他交给辛谠名士兵和大量粮草、盐巴,助他坚守泗州。
叛军屡次被辛谠突围,颜面尽失。
这一次,他们在淮河两岸布下重兵,又在淮河水下布置铁锁,阻拦辛谠的援军过河。
辛谠面对畏惧的士兵慷慨陈词:
“此战我将先头破敌,胜了进军泗州,败了你们回归大营。”
他挑选4艘小船,带着数十名敢死队员逆流前行,冒着漫天箭雨将拦江铁锁一一斩断。在守城士兵震天的助威声中,辛谠带着人及大量粮草安全杀入泗州城。
七入泗州终获黎明
俩月时间转眼即过,铁甲依然在,泗州还在坚持。
只不过,辛谠带来的名士兵和粮草早已消耗殆尽。
这段时间,庞勋叛军在唐朝主力军的打击下江河日下,为了保住自己的退路,庞勋将所有兵力全部派往泗州。
泗州,再一次岌岌可危!
又是辛谠,担起了寻找援军和粮草的重担。叛军这次在水路摆下艘大船、00多名士兵严阵以待。辛谠率领的多人与叛军从凌晨5点打到下午3点,体力渐渐不支。
守城半年,眼看胜利在望,难道辛谠要倒在“黎明前夜”吗?
危急之中,辛谠发现了叛军的弱点,他们为了方便士兵在战船冲杀,用木板将战船连接在了一起。
辛谠也曾用火攻大败敌军辛谠笑了,他虽然没读过《三国演义》,却也知道解决木板连舟的手段——火攻
这次突围,辛谠率士兵们转战多里才彻底摆脱叛军的追击。
这一次,辛谠求来了三万朝廷大军——终极决战一触即发
然而搞笑的是不是人人都有辛谠的勇气和意志。
等辛谠跟随3万大军抵达泗州时,城外叛军早已斗志全无,预想中的大决战没有爆发,只剩下摧枯拉朽的“追击穷寇”。
泗州,历经七个月的艰难坚守,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战后,朝廷重赏两位守城功臣:杜慆升任郑滑节度使、辛谠委为泗州团练判官、侍御史。
杜慆上任后,辛谠继续跟随老友杜慆保境一方。
杜慆病逝后,辛谠再度辞官,返回扬州,退隐田园。
从此,一代大侠消失于历史记载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