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塘河的远古身世是什么隆山万松山
温瑞塘河,指瓯江与飞云江两江下游之间海积平原中这条纵向的河流。她是在天然泻湖的基础上,经世代人工相继开凿、疏浚而成。北起温州城,南通瑞安城,古称永瑞塘河,今名温瑞塘河。
塘河,是“塘”与“河”并列结构的名词,指海、江、河边的堤坝,她的使命是挡住海、江的潮涛对堤坝内土地、房屋的冲刷、侵淹。筑堤坝的材料,最初是就地利用堤内的泥土,挖泥筑堤后,便留下了河。先是小段的独立的塘与河,后来各段连接起来,起到共同挡潮、蓄淡水、守护村庄的作用,便成了今天绵延七铺(一铺十里)的长堤和长河。后来,海水东退,挡潮的任务交由东面新筑的数条堤塘来接班担当,这条长堤成了温瑞塘河东岸的大路,人们称之为“塘路”。
而河的功能则得以继续发挥,先是发展为航运河道,后来因交通航运的任务交给汽车、火车和飞机,她又担负起两岸数十万居民美丽家园的美术师。温瑞塘河70里清流是沿河居民身边如诗如画,锦绣娇艳,最美、最灿烂的风景,也是“国盛,则河兴家美”的生动演绎。
图片来源《温瑞塘河农耕文化》魏小康蒋成生著
瓯居海中,万松山隆山都曾是岛屿
温瑞塘河最初脱胎于自然泻湖,经聚居在这片沃土的最早瓯人及历代来迁的居民相继开凿、疏浚、整治而成,是自然和人力合作的成果。如果上溯温瑞塘河的远古身世,寻根探源她的“祖先”历史,那就要借用地质学的术语“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最后一次“海侵海退”来说明。大约距今年前至年前(人类新石器时期)间,由于地壳下降和大气温度升高,东海海平面上升,侵入陆地边缘,叫“海侵”,当时温州市一带沿海海拔五六十米的陆地都被海水淹没或成为浅海。
今温瑞塘河北端的温州市区西部山地以东,全部被海水淹没,大罗山成了这片浅海里的孤岛,人们只能在今海拔60米以上的山头生活。今茶山以南的吹台山东边的帆游山等数十座山头,都成了海中的小岛或在海平面以下的暗礁。《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说:“瓯居海中”。东晋郭璞注释谓:瓯“即东瓯,在歧海中也”。从今鹿城区的仰义、双屿到瓯海区的三溪(瞿溪、郭溪、雄溪)、梧田、慈湖、南白象、丽岙、仙岩,瑞安市的塘下一线,是一条海峡,也是一条瓯江南支的出海口。
塘河南段的今瑞安市区的西山、万松山、隆山等在年前海侵时期都是古飞云江大喇叭河口浅海中的数个岛屿。瑞安市北部今芳庄乡的上瑶村和南部平阳坑镇的平阳坑村一线以东,几乎占瑞安市域五分之三的陆地都成为大海湾,只有圣井山60米以上部分是这个海湾的孤岛。古飞云江河口北岸滨临今集云山南麓,南岸紧靠今平阳县昆阳镇东面横向海边的横屿山北麓。今整条温瑞塘河两岸海积平原都在海底。
海水东退,万船齐发的浅海成了良田
距今年前开始,由于地壳隆起,气温下降,“海侵”转为“海退”,在今温瑞塘河北端的温州市区西部山区开始露出水面。先秦时,瓯江下游南岸才淤成沼泽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在东瓯和福建置闽中郡,郡治在冶(今福州市)。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年),汉帝因勾践七世孙驺摇曾率领越人灭秦和助刘邦攻项羽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辖地在东瓯,俗称东瓯王,国都地址据孙诒让考证,在瓯江下游北岸瓯江与楠溪江交汇处的永嘉县贤宰乡。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年),析章安县(治在今临海市章安镇)的东瓯乡新建永宁县(辖地约为今温州市域),而最初县治仍在瓯江北岸的东瓯王都城一带。
同时,今瓯海区的上河乡三溪居民自发疏浚整治沼泽地中部分河道。瑞安县前身罗阳县建县前,作为永宁县辖区时,已在西山南麓与飞云江岸边筑有石紫河埭,为永宁县瓯江南岸水利之要。说明东汉末年以前,瓯江和飞云江下游间的陆地还是以荒芜沼泽地为主。
东汉后期,在温瑞塘河南端,原来在飞云江河口中的西山、万松山、隆山等岛屿已与刚淤积成沼泽的平原相连接。东晋永和三年新建永宁县的同时,会稽郡又建东、南两都尉,东部都尉治在临海县,后来搬到今瑞安市区的邵公屿,当地田庄主蔡敬则还当过都尉。到三国吴赤乌二年()从永宁县南面大罗山南麓以南的大片土地(约等于今瑞安、平阳、苍南、泰顺、龙港全部和文成、瓯海、龙湾的部分辖区),新建罗阳县(今瑞安市前身)。
横屿船屯的大致位置
同年,孙权又派典船校尉押解一批囚徒,在当时的飞云江河口南岸横屿山北麓设置“横屿船屯”,建造大型战船和训练水师。也就是说,今瑞安市区集云山南麓向南至横屿山北麓当时还是浅海,是可供水师训练的场地,万船齐发,颇为壮观。但这个船屯存在时间不长,大约到西晋统一三国后的太康年间(-),一是三国鼎立结束,不再需要在此造战船;二是历经40多年后,这片飞云江的旧河口,海水逐渐东退,海平面下降,渐成沼泽陆地。“万船齐发”的浅海开始变成种植水稻的良田,居民取“万船”的谐音,改称“万全”田垟。有趣的是,这里民间至今留有“沉落策洲垟,涨起万全乡”的民谣。
年温瑞塘河风光来源:《瑞安老照片》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温瑞塘河北端上河乡三溪也由瓯江南支出海口浅海变成沼泽地,后改成水稻种植区,这里亦有“沉下大洲垟,浮起上河乡”的民谣。或许可以想见,两首姊妹版民谣中的“策洲垟”和“大洲垟”是泛指之前的浅海,而“万全乡”和“上河乡”是专有地名,都是从浅海中淤积而成。
史实佐证,温瑞塘河此时显雏形
到了东晋、南北朝的刘宋,或许可以说是温瑞塘河即将诞生的前夜。有下列几个历史事件可以佐证:
一是,东晋明帝太宁元年(),采用郭璞的建议,在瓯江南岸(今温州市区)以沼泽地为主较为荒芜的新淤陆地上建永嘉郡治所,并把永宁县治也一并迁到这里。同时,安固县(罗阳县改名)治从集云山麓的鲁岙也迁往刚与陆地相连接不久的邵公屿。可见,塘河南北两段的郡、县行政中心所在地已在古浅海淤积起来的沃土上加快开发步伐。
塘河帆游纤道徐瑞新摄
二是,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台州海上武装首领孙恩的妹夫卢循率部攻占永嘉郡城(今温州市区),被东晋将领刘裕(后为南朝宋的开国武帝)击败,通过今南塘至仙岩的古海峡水道出海南逃。南朝刘宋永初三年至景平元年(-)间,永嘉郡守谢灵运亦从这条水道从郡城南下,游赤石进帆海(今帆游)。可见,这条水道已成为温瑞塘河北端最初的河道雏形。而南端的安固县城以东近10里至今莘塍的东湖也已开通,整条温瑞塘河呼之欲出。
塘河何时正式诞生?瑞安人与塘河有哪些共同的记忆?且看下期细叙。
宋维远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终审:陈锦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