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叫提筒是岭南的亲儿子广州日

00:12不久前南汉二陵博物馆举行的“丝路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中,曾展出一件“九真府”陶提筒。因为明确标有汉九真府标识的古物很少见,所以看上去不起眼的它,吸引了很多行内人士专程来看。“九真府”提筒但我们今天想说的不是有关九真府的故事,而是关于提筒。提筒这种东西,从外观上看,和今天用的“桶”也差不多,但常有盖子。据说,“提筒”这个概念最早由岭南考古的研究者们提出并使用。考古学家黄展岳言:“以其器形如筒,又有对称贯耳以供系绳,故名提筒(或写作提桶、提筩)”。它主要发现于中国的两广、云南地区,以及今越南北部等地。越南的考古工作者也将之称为缸或瓮。它的出现目前可上溯至战国晚期,西汉南越国时期是其兴盛期,青铜提筒消失后,陶提筒继续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魏晋时才最终消失。铜提筒和陶提筒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数以百计,是岭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土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与越文化、滇文化、东山文化都有关联。在较早期的研究中,往往认为提筒是一种酒器。广州东汉墓中出土的陶提筒盖上“藏酒十石”的墨书文字,确可为此看法的佐证。但后续的一些研究则表明,它也能用来装别的东西,如广西合浦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陶提筒盖面上有“清米万石”,也有人认为在云南发现的一些铜提筒可能是贮贝器。另一方面,发现提筒的墓葬通常等级较高,多分布在郡治,一些研究者推测可能反映了身份地位的相关信息。如前文所述的“九真府”陶提筒,就被认为可能与当时的九真郡守或其亲属有关。汉代的九真府约在今越南清化一带,陶提筒是当时文化和社会交往的体现。南越王墓出土的羽人乘船纹饰提筒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9件铜提筒,有名气非常大的。比如被放大刻画在博物馆墙壁上的羽人乘船纹饰,就是一件铜提筒上的装饰。这组著名的纹饰包括了羽人船四只,四船首尾连接,每船乘有羽人五人,船头尾两端高翘,有族旗装饰,羽人分别作划浆、执弓箭、击鼓、抓俘虏等形象。它反映出早期南越地区战争、祭祀、海上航行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艺术化了的历史图像。据莫鹏等考古学者的记述,南越王墓中的这几件铜提筒出土时锈蚀粘连在一起,“对于能否分离开这三个提筒,考古工作者深为担忧”。经过仔细观察,大家判断它们的底部应该没有粘连,因此大胆使用了手工机械方法,仅用数小时便把三个提筒分开而没有发生破损,“经过用斐林溶液浸泡处理,在B57提筒中央带显露出四艘战船图案,内容相当丰富”。国宝就这样现身了。近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岭南的提筒与古江东地区(即今江浙及福建部分地区)的原始瓷筒形器联系起来,认为两地之间早期可能有相关的交流沟通。它们是不是古百越地带的越人族群为了构建族群认同,维护统治礼仪而塑造出的凝聚了本土文化传统,带有身份地位等信息的一类特别器物?这也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观察角度。广州博物馆中陈列的东汉青釉陶提筒总而言之,提筒这种东西,在中国文物大家庭中,算得上是地道的岭南风物。广州的多家博物馆中都有提筒展出,前面视频里的这件,就是那件“藏酒十石”提筒,陈列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厅中。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机会去仔细看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卜松竹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维宣卜松竹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王维宣卜松竹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谢育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