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水军时期的水军建制和战力如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军作为一新式兵种迅速崛起,并一举成为与步、骑相提并论的主力兵种。
水军的崛起使得水战渐为频繁,水军战船和水战兵器快速发展,独具特色的水战攻防之术也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水军的专业化军事管理和军事训练也得到加强,军事后勤保障有所进步。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军已具备崛起速度快、活动范围广、作战两栖化、功能多样性、南强北弱势的特点。
造成这一时期水军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缘于战争重心的南移、水路交通的便捷、造船技术的进步、统治者的重视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军的发展对当时社会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成了两次南北长期对峙,促进了内河航运的繁荣,加速了造船业的发展,并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史内容,影响了中国古代后世兵制的变迁和推动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水军建置及其水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象纷乱,战争频仍。就战争之兵种而言,车兵已很少,骑兵则发展迅速,和步兵一起成为绝对主力兵种。
不过此间,随着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立国江左,南北战争频发不止,战争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水战成为一种重要战争方式,水军一跃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有时甚至左右一些重大战争的结果,影响和改变了时局。
这种变化迫使当时的各政权统治者不得不顺应潮流,依据所处地理环境,程度不等的建置和发展水军力量。
曹魏水军和水战
曹魏政权由于地处中原,其军事力量以步、骑为主,但也注重发展水军。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进军南方开始创建水军。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在邺“筑玄武池以肄舟师”。
当年秋,曹操南攻荆州,刘琮归降,荆州水军尽为曹操所有。此时,曹魏水军达到鼎盛,总数达十万左右。
然好景不长,赤壁一战,曹军遭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大败而逃,水军损失殆尽。十四年春,不甘失败的曹操发兵至谯,重新组建水军。
即“作轻舟,治水军”,并于“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曹操因水军刚组建,战作能力不强,“军合肥”后,并未继续南下。其后,曹操又曾数度率水陆大军南下,皆因水军实力不济等原因,不得已无功而退。
十八年正月,曹操率军攻吴水军要塞濡须坞,乃“作油船,夜渡洲上”。孙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这次水战,曹操损失数千人。二十二年()正月,曹操率水陆军出巢湖,再攻濡须坞。孙权以水军在濡须口筑城拒守。
双方对峙月余,曹军久攻不下,乃无果而退。总起看来,曹操时代,曹魏水军力量有
一定发展,然而和强大的孙吴水军相比,力量悬殊甚远。
魏文帝曹丕也很重视水军的发展。黄初三年(),曹丕御驾亲征孙权,到达宛城,使夏侯尚率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城。
十一月,“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取徐陵”,孙权将“诸葛瑾与(夏侯)尚军对江,(诸葛)瑾渡入江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夏侯)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
攻瑾诸军,夹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可见魏军油船潜渡能力相当强。
魏文帝在南征回归后所发诏文说:“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範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
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
可见,魏国水军的实力已不容小视。
五年,魏文帝“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
《三国会要》注引《杜畿传》称文帝“御楼船于陶河试船”。六年,又“为舟师东征”,“戎卒十余万”,至广陵,“临江观兵”。
文帝不仅亲自御楼船试船,还领水军御驾亲征至广陵江北,足见其对水军之重视。魏明帝时期延续了文帝时的水军政策。
明帝即位不久,“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这条史料可以看出,曹魏在水系发达的荆州地区建置和训练一支具有一定攻击力的水军。青龙二年,孙权兵围合肥新城,魏明帝“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而作罢。
青龙四年,王昶都督荆、豫诸军事,表自宛徙屯新野,“习水军于二州”。
景初元年,为讨伐公孙渊,魏明帝又“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综上可见,曹魏时期,尽管其几代帝王为了达到南下统一孙吴的目的,都极其重视并致力于水军的发展。
然就总体而言,曹魏地处中原,限于造船技术及北方人不擅长舟楫等因素,其水军力量较为薄弱,和南方孙吴水军相比,终居劣势。
蜀汉水军和水战
蜀汉虽地处西南,然因其据长江上游,并一度拥有荆州,因而亦有一定数量的水军。
蜀汉早期,其水军主要是被关羽所统领。其规模大约有“水军精甲万人”,“战船数百艘”。关羽水军主要由其本部步、骑兵和在刘琮降曹后收编部分襄阳水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曹操占有荆州后,这支水军在历经沿汉水重镇或渡口的襄阳、汉津、寻口大战后,成功转移至夏口。
在其后进行的赤壁之战中,这支水军和孙权水军共同抗击曹操,最终大获全胜。
蜀汉王朝建立后,因据长江上游之势,具备发展水军的条件,然终因人力、物力和造船技术等因素,水军发展缓慢,而且缺乏大型主战舰船和善于水上作战的官兵。
实力稍济的关羽水军,虽有在建安二十四年围曹仁于襄阳,有利于汉水暴涨之机“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之功,但在荆州被孙吴攻陷后,这支水军丧失殆尽。自此,蜀汉水军一厥不振,仅存的水军残余也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
魏黄初二年,刘备自秭归率军东征孙吴。水军将领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请为先驱以当敌。
昭烈(刘备)不从。”刘备先是“水陆俱进”,其后“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结果被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几至全军覆没。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描述为“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刘备败绩后,黄权所领水步军在江北无奈降魏。此后,蜀汉试图恢复水军力量,而“多作舟船”,然限于实力,其水军规模始终相当有限,远逊于孙吴,曾一度和曹魏水军力量相当。
孙吴水军和水战
三国时期,孙吴地处江南,滨江临海,地理环境优越,加之有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南方人善长舟楫的优势,因而其水军力量极为强大。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称其水军“泛舟举帆,朝发夕至,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孙吴水军的建置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
孙坚、孙策时代是孙吴水军的初步发展阶段。孙坚之时,水军力量尚弱。孙策时代,通过一系列战争的积累,水军有了一定的规模。
建安四年,击败刘勋主力及黄祖“船军五千”的援军,“(孙)策收得(刘)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
《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载孙策上表汉献帝曰:“臣讨黄祖……斩虎、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
此后,孙策又率水军攻会稽王朗。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孙)策数度水战,不能克”,最后孙策“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王)朗大惊,遣故丹阳太守周昕等师兵前战。(孙)策破(周)
昕等,斩之,遂定会稽。”
孙策时代,在征服江左各地割据势力的过程中,通过招募、收编等途径逐步建立起一支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水军部伍。
孙策遇刺身亡后,其初创的水军被袁术收编,水军力量受到较大削弱。
(2)鼎盛阶段。孙权时期是孙吴水军的鼎盛时期。孙权涉政初年,其率兄长孙策所建水军一部,通过在江左各地不断征战,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能攻善守、纪律严明的水军。
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出征黄祖,双方于沔口水战,“(黄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
孙权最终靠水军取得了沔口大捷,斩杀黄祖,为其兄孙坚复仇成功。至此,孙权最终扫清东南各割据势力,统一了江东,初步建立起江东霸主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