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实力比朱元璋强数倍,为什么还打不过
元末至正二十三年(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南方两个最大的割据势力,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水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惨烈麈战,最终,陈友谅的主力部队被消灭殆尽,本人也中箭身死。
经此一战,陈友谅建立的汉政权很快崩溃,朱元璋随后顺利吞并了今天的两湖、江西地区,奠定了帝业的坚实基础。
双方原本并非势均力敌的对手。陈友谅在八年前参与起兵,在短短三年内,便占据今天安徽、江西和两湖的大部分地区,拥兵近百万,建立了元末最大的割据政权。
朱元璋的兵力仅是其三分之一,所占地域也主要是安徽东部和江苏西部。但最后,成功逆转局势,完成了史上罕见以少胜多的壮举,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顾这段历史的始末,理清二人从发家、壮大再到势不两立的来龙去脉。
早期发展,平行壮大陈友谅和朱元璋,一个是湖广沔阳人,一个是江北濠州人。他们的出身相似,陈友谅来自渔户,朱元璋来自农家,都是贫苦平民,粗读诗书,也有建立一番事业的野心。元末大乱,二人便先后投身起义。
朱元璋加入淮河下游一带的红巾军,是在至正十二年,这支队伍由定远人郭子兴领导。
初入伍时,朱元璋便作战英勇,展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这也引起部分将领的戒备,朱元璋感到留在大部队内颇有掣肘,便在第二年主动提出回家乡招募新人。在这段时间里,他募集的新兵包括了徐达、汤和等人,构成了他最为信任的核心部伍。
带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开始向周边区域扩张,在此过程中,继续收编军队,壮大势力。同年,朱元璋攻下了南部的重要城市:滁州。
之后的三年,朱元璋又向南方扩张,至正十六年,又攻下和州、太平,愈来愈接近长江。在这一年,最终完成了渡江夺下南京(集庆)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地盘的中心据点。
之后,持续攻克江南各大城市。到至正十九年,已经占据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
陈友谅直到至正十五年,才因徐寿辉攻入沔阳而入伍。然而,陈友谅在天完政权当中的上升过程,比朱元璋顺利许多。因此,吞并军队、地盘的速度也更快。
在三年间,陈友谅先后杀掉了原属将领倪文俊、对手赵普胜和领袖徐寿辉,每次刺杀,都有机会将对方的军队和地盘大量纳入囊中。
在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终于取代天完,建立了自己的汉政权。此时,他拥兵百万,横跨四省,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朱元璋经历坎坷。先是附于郭子兴,遭到上级将领嫉恨,又因彭早住等北方势力南下而被迫离开濠州,向南发展,渡江之后又附于龙凤政权。
在寄人篱下之时,朱元璋多次被上级夺走自己的主力军队。渡江后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基盘,但也是自己逐步扩张,远落后于陈友谅的发展速度。
虽然朱元璋和陈友谅差距悬殊,但从全国范围看,两人显然都已跻身最大的独立势力之中。随着两人势力边界相接,不可避免的交锋也日渐接近了。
狭路相逢,双刃交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各自壮大的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不过那时只是双方各自所属阵营的接触。到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即将正式独立之时,为进一步扩大地盘,统一南方,首先便盯上了位于长江下游的朱元璋。
以南京为中心,占据江南富庶地区的朱元璋,成为陈友谅统一大计的首要阻碍。在这一年,陈友谅率领大军沿长江直下,快速袭取了太平。等他刺杀徐寿辉,正式称帝之后,先前轻而易举获得太平的胜利,让陈友谅倍感自负,决定乘胜追击,将朱元璋一举消灭。
就这样,在同年,陈友谅率二十万大军,数百战船,直奔朱元璋的中枢南京而来。在人数、作战器具都寡不敌众的劣势之下,朱元璋阵营的将领也产生退缩之心。但受朱元璋信用的谋士刘基,坚决主张不可弃城而逃,必须坚守城池,赢得这一战。
于是,朱元璋开始精密计划南京防守战。他决定采用诈降的办法,诱骗敌人深入,再后发制人。
他派出了手下一个陈友谅的旧识——康茂才,前往陈友谅军中,假意要做陈友谅的内应,约他至江东桥时,便率军归降。
陈友谅信以为真,深入江东桥后,陷入了朱元璋设下的埋伏圈,军队在慌乱之中,无从应付,被打得落花流水。陈友谅本人也险些丧生,趁乱乘着一条小舟,才勉强逃离出去。
经此一战,陈友谅元气大伤,一路逃回江州。而朱元璋趁机派兵上溯,收复了太平和安庆等地。
虽然南京一战朱元璋取得大胜,但陈友谅的兵力、所控制的地域范围,仍维持着他作为南方最强势力的地位。
陈友谅从未放弃争夺天下的野心,因此,对朱元璋而言,陈友谅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所在。双方的较量,并未停止。
不久后,陈友谅重夺安庆,朱元璋亲率重兵攻打安庆。久攻不下之际,又听从刘基的建议,继续向上游进发,趁空虚之时,夺取陈友谅的首都江州。这一出人意料的奇袭,又叫陈友谅应付不暇,急忙南逃到武昌去了。
两次败仗,也使陈友谅的阵营内部发生动摇,将领们纷纷投奔朱元璋。在双方的势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同时,决战的钟声也即将敲响。
决战鄱阳,胜负落定至正二十三年,趁朱元璋北上安丰之际,陈友谅的大军倾巢而出,共有六十万人,向南昌而去。这一次,他有心背水一战。
经过两次大败,陈友谅的所有兵力依然是朱元璋的一倍以上,形势对朱元璋来说仍然非常不利。听闻陈友谅率军来袭,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最后,双方在鄱阳湖相遇,这场集兵近百万,规模壮大的惨烈战争,正式开始了。
在这场重大战役中,朱元璋也采取了刘基的意见,先采取火攻,烧毁了大量敌舰。之后几日,作战陷入胶着,一时未有太大进展。
之后,刘基亲自来到军中,在细致观察作战形势之后,亲自制订了一套继续以火攻为主的战略。
当日夜间,大风渐起,风向正对着陈友谅一方。朱元璋趁夜色派出载满易燃物的小船向陈友谅军营行驶,靠近陈友谅的舰队之后,船上的易燃物便被火把点燃,在风势之下,熊熊大火很快蔓延到舰队当中。
此时,在陈友谅的舰队一片大乱之时,朱元璋带兵猛攻而来。这一战,陈友谅又是损失惨重。
之后几天之内,陈友谅都未能得利,在战争持续近一个月后的一天,陈友谅被流矢射中而死,残部败逃,战争迎来了终点。
鄱阳湖决战之后,朱元璋很快吞并了陈友谅势力。
从两人发家、竞争的过程来看,虽然朱元璋在发展速度、规模上似乎落后,但朱元璋每一步稳扎稳打,建立了坚实的军伍与用人基础,才能在作战时步步为营。反观陈友谅,上升过速而内部松散,作战缺乏谋略。
所以,表面的数量差距,并不能决定实力的对比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