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受敌且刚刚立国的北魏,何以覆灭后燕,
《魏书》:“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拓跋珪重建代国时,距离代国灭亡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拓跋珪复立的代国(后改名魏,史称北魏),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北面是善于骑射的高车、柔然,南面则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周围还广泛的分布着匈奴部落。
高车与柔然都是未曾开化的蛮荒,他们能征善战,勇武异常。
而慕容垂曾是前燕的吴王,他天纵奇才,13岁时便随父出征。不仅与东晋交战多年,还随前秦苻坚南征北讨。淝水之战时,慕容垂任前锋都督。
此役之中,前秦大败,慕容垂趁机复国。慕容垂本人是英豪,其麾下部曲也是多如牛毛。
拓跋珪的代国与后燕相比,不论是疆域、人口、经济、文化还是部队规模,武器装备,都处于全面落后阶段。
何况,后燕立国先攻苻丕,又除西燕,势头正盛。
处于逆风局的代国,却先征后燕,又击东晋,大败匈奴赫连勃勃还重创柔然,终于成为继前秦之后,又一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成为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揭开了南北王朝对峙的序幕。
那么,原本弱小的北魏为何能力克远自己强大的后燕,进而成为北方雄主,割据中原?
首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后燕力量,逐步壮大自身。
代国刚刚成立时,莫说与后燕争雄,即使面对身边的刘显、刘卫辰两个匈奴部落,拓跋珪都无能为力。拓跋珪想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强大的后燕,以帮自己剪除敌人。
慕容燕与拓跋代,都是鲜卑人,祖辈是不分你我的兄弟。所以,拓跋珪称慕容垂为兄长,又亲自前往后燕拜见慕容垂,痛陈相思之情,并晓以利弊,请求慕容垂发兵支援。
至于慕容垂,虽然对所谓的兄弟之情态度漠然,但他也有统一北方的远大理想。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然拓跋氏与自己同为鲜卑族,就理应成为扶持的对象。
让拓跋氏在北境称雄,远好过不受羁縻的匈奴人成为北境霸主。
当匈奴首领刘显派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窟咄征讨拓跋珪时,畏惧的拓跋珪躲在贺兰部向慕容垂请援。慕容垂当即令慕容麟发兵前往,匈奴骑兵固然骁悍,却终究不敌后燕大军的人多势众。
受刘显支持的拓跋窟咄兵败被杀,而拓跋珪又在后燕大军的支持下,踏平了刘显和刘卫辰部落。刘卫辰部,只剩其子赫连勃勃一人生还。
可见,拓跋珪在外交方面还是很有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拓跋珪懂得审时度势,该低头求援时,一定要放低身段。
拓跋珪坐稳部落联盟盟主之位后,也是对后燕恭敬有加。每年必定会亲自前往后燕都城,拜谒慕容垂,并且总是携带大量的牛羊牲畜。
如果拓跋珪不懂得借助后燕的力量,莫说是后来建立起统一北方的政权,即使是刘显和刘卫辰所率领的匈奴人,也能将其代国碾压。
其次,后燕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藩王作大,而太子又无力制衡。
慕容垂能够重建燕国,靠的就是慕容宗室的支持。因此,慕容垂也是大肆分封后燕领土。
他把东北面交给了儿子辽西王慕容农,东南则由兄弟范阳王慕容德把持,御西北的是其子赵王慕容麟。儿子高阳王慕容隆、侄子陈留王慕容绍、太原王慕容楷又分别把守着东、南、西三个方向。
慕容垂的太子慕容宝,是个庸才,其才能并不在一众兄弟和堂兄弟之上。而藩王们坐镇要塞,手中把持着不受节制的权力,使得中央集权处于高度分散之中。
身为皇帝的慕容垂,年事已高,身体抱恙,只能残喘着强撑局面。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绝非池中之物,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一举攻灭后燕。拓跋珪派使入后燕,就是为了刺探后燕的朝局。
对于拓跋珪和他建立的政权,慕容垂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只当北魏是在自己扶持下建立的傀儡,是后燕的附庸。因此,慕容垂常常以高姿态俯视北魏。
《资治通鉴》:“魏王珪遣九原公仪奉使至中山,燕主垂诘之曰:魏王何以不自来﹖仪曰: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於理未失。垂曰: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仪曰:燕若不脩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
面对拓跋珪的使者,垂垂老矣而又骄傲自大的慕容垂,将自己的弱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使者也发现了后燕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在回国后他对拓跋珪说:“燕主既没,内难必作,於时乃可图也。今则未可。珪善之。”
不久后,拓跋觚代表北魏出使后燕。慕容子弟想要让北魏尽可能多的进贡良马,并以此为借口扣留了使者拓跋觚。自那以后,北魏与后燕断交,曾经的兄弟之国也不复存在。
因此,在后燕与西燕交战时,拓跋珪果断出兵帮助西燕。不过,这场战争是以后燕的胜利而告终。剪灭西燕后,慕容垂想起拓跋珪的背信弃义,很是恼火。
但慕容垂年事已高,并不打算再用兵。只是,慕容宝等宗室子弟力劝慕容垂,让烈士暮年的慕容垂再次燃起壮心。
再次,拓跋珪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公元年慕容垂宣布攻打北魏,此时后燕刚刚结束了与西燕的大战,还未曾休养生息便再度征讨。而慕容垂体弱多病,只能让各路宗室子弟领兵出战。
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率军八万出五原;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再率步骑兵一万八千人为后援,共计九万八千人。
从军队规模来看,后燕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不过,战争取胜的关键向来不是人数多少,而是运筹帷幄。
尽管拓跋珪面对来势汹汹的后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身边有很多智囊。张兖,正是其中之一。大张兖冷静分析:“燕丑于滑台、长子之捷,竭国之资力以来。有轻我之心,宜羸形以骄之,乃可克也。”拓跋珪依据张兖的策略,向西迁徙北魏的部落、物资一千多里以避开后燕。
北魏的人和,还在于上下同仇敌忾,共抗来犯之敌。
对于北魏而言,这场战役关系着国家和宗族的生死存亡,因此个个摩拳擦掌,勠力同心。拓跋珪一面扰乱后燕军心,一面派陈留公拓跋虔率兵五万屯驻河东;东平公拓跋仪率军十万屯驻河北;略阳公拓跋遵率兵七万,屯驻后燕大军南面,对后燕形成了包围之势。
外部环境已然危急如此,可后燕慕容家族却开始了内斗。当年出卖父兄后迷途知返的慕容麟,以为慕容垂当真已死,暗中谋乱。
结果,事情败露,一批牵扯到的将领遭到灭口,却并未波及到慕容麟本人。
如此一来,慕容宝的大军就成了悬于战场的孤军。
北魏的人和,还在于慕容垂的病死。
尽管慕容垂又御驾亲征,并斩杀拓跋虔,引得北魏人心震动。可慕容垂终归已是70岁高龄,行至参合陂时,为燕军亡灵祭祀,他触景生情,喷出一口老血自此一病不起。
《资治通鉴》:“夏,四月,癸未,卒于上谷之沮阳,秘不发丧”。
慕容垂一死,后燕朝堂陷入混乱之中。先是慕容麟谋反叛乱,接着慕容宝出走中山,慕容详又登基称帝,而慕容麟重整旗鼓,夺取中山,并铲除慕容详。
慕容麟兵败,遭叔父慕容德处死。
再来说北魏占据的天时。
当慕容宝的大军抵达五原,隔着黄河与拓跋珪对峙时,天上忽然刮起了狂风,将后燕数十艘战舰吹到了南岸北魏的营中。
僵持了一段时间,当慕容宝准备撤军时,烧毁了携带的所有战船,不设斥候,大摇大摆的返京。慕容宝天真的认为,河水未曾结冰,而北魏又缺乏战船,所以无法追击。
然而,十一月初三,五原附近突然降下风暴,黄河一夜之间凝固。
拓跋珪抓住天赐良机,当即放下辎重,亲率两万精锐骑兵,渡河追赶慕容宝。
燕军行至参合陂,一路走来都毫无戒备。魏军则日夜兼程,在十一月初九追至参合陂。
拓跋珪不顾行军劳顿,当天夜里就进行了作战部署。天亮时分,后燕大军已经居高临下的站在了蟠洋山上俯视后燕大军。
后燕对此全无察觉,而拓跋珪一声令下,两万骑兵直扑后燕大营。后燕军队溺水而亡者、人马踩踏死伤者不计其数。
拓跋遵又从东面阻拦,将燕军彻底包围。
四五万燕军全部投降,一众王公大臣悉数被擒,唯有太子慕容宝单骑回京。
总结而言,拓跋珪能带领北魏灭亡强大的后燕,拓跋珪本身文武双全是一方面,后燕的朝堂混乱且无人可用又是一方面。
拓跋珪最该感谢的就是慕容垂,他在代国刚刚建立时,出兵帮其消灭其他部落,又在北魏与后燕交锋时,病重而亡,还选了一位无法驾驭朝臣、藩王的太子登基。如此,北魏才有机会逆风翻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