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战略失误杨秀清时代不重视歼灭战
年,在杨秀清的巧妙策划下,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紧密合作,太平军的精兵悍将纷纷聚集,接连摧毁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这在太平天国的战史上,摧毁了两大营,成为杨秀清军事才华的杰作,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详细解释了这场战役的经过,但也透露了一个信息:杨秀清对歼灭战并不重视。所谓歼灭战,即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战役,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夺取江山的前提。然而,在杨秀清的时代,太平军虽然所向披靡,却很少进行歼灭战,更多的是击溃战或攻城战,因此对清军的损耗并不大。
转战广西期间,太平军包括家属在内的总兵力也仅有2万余人,相对于清军的赛尚阿、向荣、乌兰泰、秦定三军团的总计5万左右,兵力对比悬殊。太平军多次陷入重围,但杨秀清总能带领大家成功突围,因此很难谈论到真正的歼灭战。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秦日纲负责断后任务。然而,由于轻视清军,秦日纲在龙寮岭战败,太平军损失三千多人,杨秀清对此不能容忍。在此之后,太平军又遭到向荣的追击,前队只得停下,与清军展开决战。杨秀清巧妙地诱使敌军深入,最终在大垌战役中歼灭了清军4千余人,包括4位总兵。这场战斗是杨秀清首次实施歼灭战。尽管大垌之战清军损失惨重,向荣的追击速度也减缓,但杨秀清似乎仍未对歼灭战给予足够的重视。
歼灭战的效果显而易见,但杨秀清并未转变态度。从永安突围到定都南京,太平军在攻打桂林、全州、长沙、岳阳、武昌、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等城池时表现不俗,然而,这些战斗依然未涉及歼灭战。杨秀清攻城时,向荣军团总在郊外,如果清军不主动进攻,杨秀清也并不急于主动出击。年,太平军夺取南京,但向荣军团也来到了郊外,组建了“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一同围困南京、扬州、镇江。金田起义以来,向荣一直在“身边”,但杨秀清并未予以重视。太平军北上,清军也紧随其后,但双方未真正决战。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在身边,杨秀清却未着手,而是决定北伐、西征,同时并进。太平军北伐,兵力仅2万,几乎是肉包子打狗,最终丧失了西王萧朝贵留下的一支精兵悍将。太平军的西征,则是夺取长江中游产粮区,为南京提供补给,攻占城池,建立战略屏障,以保护小天堂南京的安全。然而,纵观整个西征过程,杨秀清多次进行的仍是击溃战或防御战,而非大规模歼灭战。
年初,胡以晃督师庐州,太平军攻城兵力仅一万出头,而清军守城部队加上援军,总计达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胡以晃一边攻城,一边阻挡援军,最终成功攻占庐州。然而,庐州之战后,杨秀清并未实施歼灭战思想,让胡以晃留守庐州,而曾天养则率军杀向湖北。胡以晃兵力不足,只能守城,连附近村镇都无法管控,清军则借机包围庐州。曾天养在鄂西横冲直撞,攻克十几座城池,但却随即放弃,清军再度回来。年,湘军主力抵达九江,曾国藩、胡林翼等主将亲临前线指挥,阵容堂堂。太平军这边,石达开、罗大纲、韦俊、胡以晃、林启荣、陈玉成等重要将领出战,场面壮观。在九江、湖口的战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湘军惨败,石达开取得了胜利,但仍然是击溃战。湘军战败,曾国藩两次准备投水,虽然形势十分艰难,但湘军主力仍然存在,他们继续围困九江。石达开虽取得胜利,但湘军战船损失巨大,士兵阵亡相对较少,特别是罗泽南、塔齐布军团。其中,塔齐布军团在围困九江后,罗泽南随胡林翼返回湖北,攻打武昌,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然而,太平军在这场战斗中仍然进行的是击溃战,湘军的攻势减缓后,杨秀清却将他们调动到其他地区,而非趁胜追击,特别是对于塔齐布的兵马。
年,杨秀清从各大战场调动兵力,组建了秦日纲军团和石达开军团,力求摧毁两大营。尽管杨秀清达成了他的目标,两大营溃败,清军从南京城郊逃离,解除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围困。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杨秀清仍然在进行打击溃战,尽管围困京师解除,他仍然将兵力分散作战,未能完全消灭江南大营。杨秀清这一决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太平军分兵,东线和西线的兵力都不足以胜任:石达开无法击败胡林翼军团,秦日纲在金坛遭受挫败,张国梁成功守住了江浙。江南大营的实力未受太大损耗,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张国梁率领部队回归,重新组建了江南大营。很快,清朝又成立了江北大营。两大营的重新组建,虽然与天京事变有关,但杨秀清未能进行歼灭战,清军主力并未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金田起义到天京事变,杨秀清负责军务六年,除了在萧朝贵短暂掌握军权外,始终是杨秀清一人独揽大权。然而,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杨秀清从未认真考虑过进行歼灭战,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组织了一场大规模会战。
大垌之战是杨秀清的第一次歼灭战,如果非家属被杀和向荣的追击过于急切,杨秀清或许不会选择进行歼灭战。如果他有意进行歼灭战,那在永安的七个月时间里,太平军就不会一直处于防守状态,而清军也不会一直消极对待。摧毁两大营的目标并不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是为了解除清军对城池的围困,特别是“红单船”横亘江面,阻断了太平军的补给线,导致京师陷入了粮荒。杨秀清的决策也是为了打通运输线,解决太平军的生活问题。此外,杨秀清需要一场大胜利,以提高个人威望,为最终取代天王洪秀全做好准备。大垌之战后,清军撤离,京师运输线打通,太平军的战斗动力大幅削弱。杨秀清的这一决策产生了后果,天父下凡,让洪秀全册封万岁,最终酿成了天京事变。然而,杨秀清的不重视歼灭战思想使得清军主力未受太大损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