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
《西塞山怀古》小识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戒录》记载,唐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首《西塞山怀古》。白居易看了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他与韦楚客再写也是白费心力。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这首七律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回顾西晋灭亡东吴的历史。其中首联两句概括叙述王濬由益州(今四川成都)东下攻取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史实;颔联两句则具体描述了“千寻铁锁沉江底”和“一片降幡出石头”两个历史场景。后四句为一个层次,作者在前四句所描述的史实基础上生发议论。其中颈联两句包举六朝,揭示兴亡废替全在人事的主旨;尾联两句则联系现实,告诫时人务必记取历史的教训。探究历史上各个朝代更相兴废的原因,总结亡国教训,是古代政论文和咏史诗中常见的主题。诸如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李商隐《隋宫》、王安石《桂枝香》等篇章,即这方面的名作佳构。刘禹锡此诗,由西晋灭亡东吴的场景进而追溯六朝兴废,生动地指出: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人事;而后来的君王之所以重蹈前朝君王覆灭的故辙,根本原因即在于不吸取历史教训。本诗的五、六两句,言约义丰,语重心长,含蕴着一种穿透历史的表象、洞察其内里实质的深刻。唐穆宗时,在宪宗朝遭到严重打击的藩镇势力又重新抬头,河北三镇于长庆初又恢复了拥兵割据的局面。因而,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意图,非止于怀古,更在于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本诗的末句寓意颇深,因为那残破荒凉的“故垒”,不仅是六朝灭亡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分裂者失败的一个象征,何况,它似乎还蕴含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担忧。咏史怀古,可以选择的六朝旧事不少,而作者在众多的史实中却选择了王濬灭东吴一事,这是值得寻味的。首先,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均建都于金陵的朝代,东吴是第一个;而六朝的相继覆亡,东吴也是首当其冲。按说,东吴的灭亡,已给后人留下了足以记取的沉痛教训,然而,东晋已还的南朝各代君王却对此熟视无睹,相继走上了覆亡的道路。因而,选取这一史实,不仅揭示了东吴灭亡的原因在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主旨,更揭示了六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历代君王不懂得记取教训,揭示了后来者的愚蠢和昏庸,为下文“人事几回伤往事”的感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指向。其次,当年吴王孙皓为阻挡晋军东进,曾以铁链横锁江面,并在江中暗置铁锥,企图依据长江天险负隅顽抗,苟延残喘。结果王濬用木筏冲走铁锥,用火炬烧毁铁链,直取金陵,孙皓被迫投降(事见《晋书·王濬传》)。这是一个凭借山川形势负隅顽抗而终究归于灭亡的典型事例,以此为据,一则可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观点提供有力的佐证;二则可为当时割地称雄的藩镇提供历史的警戒,令他们悬崖勒马。真可谓用心良苦。写诗最忌空发议论,刘禹锡深谙是理。他精心选择西晋灭亡东吴的史实作为生发议论的依托,从而以事达理,以一见十,以古鉴今,使简短的诗句包容了丰富的意蕴。前人对刘禹锡此诗好评如潮,不一而足。究其所以,诚然有多种原因,但作者之笔墨洗练,实为关键。前四句描述事实,作者从西晋、东吴两面着笔,将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两相结合,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败。其中,“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的运用,动感十足,使整个画面显得波澜壮阔,气象飞动。首句的“下”字缀在“楼船”之后,不仅描绘出西晋的战船居高临下,由益州沿长江顺流东下的浩荡声势,及其摧枯拉朽、不可阻挡的锐气,而且,还与下句的“收”字前后呼应,显示出“楼船下”与“王气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何况益州与金陵相距千里之遥,“楼船”方“下”而“王气”已“收”,双方实力之强弱,结局之胜负,已昭然于读者面前。五、六两句抒发议论,笔墨也相当洗练。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概括了南朝三百年的兴亡历史,同时浸渍着作者对历代统治者全然不知吸取教训的伤痛。第六句正面描写到西塞山,不惟扣合了诗的题目,且与上文相对见义——既以山川之亘古不变,见出人事之变易频繁;又以山川之冷漠无情,不管兴亡,见出人世之悲恨相续,可叹可怜。清人纪昀评论说:“第五句七字概括六朝,是为简练。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2]确实,这两句诗合自然与人事为一体,熔怀古、慨今、垂诫将来于一炉,词语简练而寓意丰富,感叹深沉而思想深刻,而且口吻平实,笔调流利,充分体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0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