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船模大师付昆祥旧厂房里的四十年航海梦
云南没有海,但走出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付昆祥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关于“航海”的梦想,他希望带领着自己的“郑和舰队”沿当年郑和走过的路线去展出,让更多人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以及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巅峰。1/16在文化创意园中有一间老旧的厂房,52岁的付昆祥在案台上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新做的船模,木屑洒在手上,除了两鬓微微有些白发,一切就如同40年前他刚入行一样。这些年,在付昆祥手中问世的船模已达上百艘,每一艘都以具有真实背景的名船为蓝本,承载着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2/16付昆祥出生于60年代,17岁进入云南省体委航模队与模型结缘,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次的结缘便是一生。他的作品曾两次获得世界帆船模型锦标赛银牌,6条帆船被国外6家著名博物馆收藏,他是中国中高端船模对外出口第一人。3/16从资料搜集、零部件打磨,到最终船的成型,付昆祥制作完成一艘船模,按照大小和级别,需要数月不等的时间,模型虽小五脏俱全,形状、结构、装饰等完全按照真船比例严格制作,不仅如此,锚可抛、帆可升降、舱门可开关、救生艇可吊可卸,技艺极为精湛。4/16精湛的手艺需要用大量时间作为沉淀,圆凿、刨刀、捻凿、勾缝刀、小镊子……这些工作台上的造船工具被付昆祥使用了许多年,很多器械的手握部分由于长期把持而变得油光锃亮。5/16制作一艘船模需要掌握多种手艺,身兼数行,钳工、车工、漆工、甚至是微雕和针线活,木工就是其一。为了选择一块合适的木材,付昆祥在制作船模前会对木头的习性了解透彻,然后根据设计图对比真船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6/16刨木作为基本功,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对各种数据拿捏的恰到好处,木头的取舍决定着船体的框架和大小,在木与木的碰撞声中,木料一次次做着减法,最终变成付昆祥所需要的模样。7/16经过打龙骨、定骨架、贴条等多道工序后,船身由框架逐渐成型,组装好的船模在抛光前,付昆祥常常还会再进行一次精细打磨,在用砂纸摩擦船模的过程中,他也会用手去“探查”模型的光滑程度。长期的刨木、打磨、雕刻,使他的双手慢慢变厚、变硬,手指上的指纹也变得有些淡了,而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意,木屑飞向空中的那一刻,这艘船即将诞生。8/16接下来,是船体的涂装,需要用胶带对船体进行遮盖然后层层着色,到了细节的处理,付昆祥会拿起画笔像画家一样认真描绘。船体颜色的选择也大有讲究,一方面是对真船颜色的还原,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保留木材的本色。9/16在组装过程中,栏杆,舷梯,支架、炮管、缆绳这些数以千计的小零部件,付昆祥必须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才能将他们处理好,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繁复的过程,有时棉线从哪个孔穿入又连接到下一个孔直接关系着风帆的升降问题,虽然只是船模,但每个部件都精细可见,纵横间自有章法,细节处理更是十分到位。10/16根据制作需求,付昆祥人工缝制好适合的布料后,还需要将金属线缠绕穿过一个个直径不足1mm的滑轮,并打上巧妙的绳结。整个过程复杂细腻,需要使用镊子和微型工具来进行制作,这不仅需要良好的耐心,手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带来的酸胀感,对体力也是一项考验。11/16制作完成后的船模,付昆祥会一一定期检查修复,发现船上落了灰尘他会用小毛刷一点点扫去,很是珍惜。这艘按照1:50制作的明轮拖船,是付昆祥作品中唯一一艘可以通过遥控下水航行的船模,由叶片拨水来推进船舶,在航海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也是风帆时代向蒸汽时代转变的代表。12/16这艘是最为人熟知的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客轮”,拥有4个硕大无比的烟囱,阳光充裕的露台,以及船舱、甲板、桅杆、休息室、救生船一应俱全。在付昆祥看来,细节代表工艺,每一个细节在制作上都是自己对作品满怀的诚意,当然清理起来也就更加麻烦。13/16在老厂房的显眼位置,放置着一艘按照真船比例1:50制作成的模型船——“郑和宝船”,船的细节极为考究,船头金色虎头图腾、船尾白色仙鹤浮雕、两舷侧的飞龙彩绘栩栩如生,这样的船只还有艘,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宝船、战船、粮船、水船、马船、坐船等六种船型。14/16这支“郑和舰队”承载着付昆祥半生的心血,与其他船不同,“郑和舰队”没有图纸,没有实物,只有很少的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为了“复活”出自己心中的船队,付昆祥不仅花费多年时间,四处收集历史资料,还请了专业的学者进行翻译,在造船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和资料有出入,他就会反复增添修改。15/16云南没有海,但走出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付昆祥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关于“航海”的梦想,他希望带领着自己的“郑和舰队”沿当年郑和走过的路线去展出,让更多人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以及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巅峰。16/16我们不曾目睹一艘船模制作日日夜夜所消磨的智慧与汗水,也无法体会打磨中细碎木屑飘入鼻孔的感觉,当船模带着匠人双手的温度穿越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工匠师傅们还将带着“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一直航行下去。文章来源:昆明信息港摄影:甘凌菲文字:甘凌菲
上一篇文章: 上海最有艺术感的博物馆,耗时4年时间完成 下一篇文章: 乾隆写给英皇乔治的圣旨,现存英国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