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间谍康茂才一封信改变朱元璋命运,并助
年,仅有3万水兵的朱元璋,十分自信地说道:既然敌方水师兵力高达30万,我们打不过他,那就把他们调到陆地上再打!
听了朱元璋异想天开的话,大将军徐达不禁问道:敌人不是傻子,凭什么会放弃强大的水兵优势,登陆与我军作战呢?
朱元璋听后微微一笑:这……就要看他得了。
说罢,便将目光看向了康茂才。
康茂才是谁,他凭什么能让敌军放弃水师优势,登陆与朱元璋作战呢?
康茂才,字寿卿,湖北蕲春人,他的父亲去世得很早,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康茂才读了许多书。
因受书中的影响,他不仅孝顺母亲,更知道君臣大义,效忠朝廷。
在元末天下纷纷之际,有的人起义反元,比如朱元璋、陈友谅这样的。
有的人因受“忠”字的影响,他们会组织兵马,保卫乡里,保卫元朝,而颇有能力的康茂才,组织了一支兵马后,当然选择了保卫元朝。
康茂才在组织兵马保卫元朝后,因颇有些军功,不久就被元朝任命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年,刚刚起兵的朱元璋计划渡过长江,先打采石、再占太平、而后拿下南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朱元璋渡江的第一目标是采石,而当时为元朝驻守采石的,正是康茂才。
朱元璋在渡江之时,已经收服了巢湖水师,像廖永忠、俞通海、张德胜等将领,哪个不是跟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一样,在水中打起仗来无人可挡!
但纵使有如此强大的水师阵容,面对康茂才的防守,朱元璋的正面进攻竟毫无进展。
以此足可看出,康茂才的军事才干是不容小觑的。
后来,朱元璋手下第一悍将常遇春,想尽一切办法将康茂才从采石引诱出来,而后各路伏兵齐出,才把康茂才打败。
兵败的康茂才面对朱元璋手下的骄兵悍将,硬是能突出重围,全身而退。
不久,康茂才就组织残兵,在天宁洲立起营寨。
年,天宁洲周边的元军据点,相继被朱元璋拿下。
当朱元璋的兵马要进攻天宁洲营寨时,康茂才心里明白:孤军作战,胜少败多。
于是他无心应战,率领兵马匆匆撤退到军事重地南京。
南京城,是朱元璋长远战略规划中最重要的一座城,因此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必须拿下来。
后来,朱元璋以相当惨重的代价拿下了南京城,而康茂才作为元朝守卫南京的将领之一,也成了朱元璋的俘虏。
江南第一重镇南京失守,使康茂才意识到:元朝大势已去……
因此,当朱元璋问他是否投降时,他缓缓答道:以前各为其主,阵上相遇,我不得不以命相搏,如今我屡屡失败,都是天意,如果您能饶我不死,我愿意随你南征北战!
从此,康茂才放弃了日薄西山的元朝,开始追随刚刚崛起的朱元璋。
不久,康茂才就在战场上遇到了朱元璋的大对头张士诚,面对强敌,康茂才奋勇出击,不仅打跑了张士诚,还夺得了对方一艘楼船。
紧接着他又和水师名将廖永安、廖永忠兄弟打池州、夺枞阳,连连胜利。
年,朱元璋极不友好的邻居陈友谅,想要拿下池州,朱元璋立即派得力干将徐达、常遇春奔赴池州。
两位名将联合,不但在池州城外打跑了陈友谅的兵马,还俘虏了人。
面对这俘虏,常遇春咬牙切齿的说道:这是我们强劲的敌人,要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当时的朱元璋为收取人心,对已经投降的俘虏,是不随便乱杀的,因此徐达告诉常遇春:这俘虏,一个不能杀!
徐达不让杀,常遇春偏要杀,两人争执不下,只好写信询问在南京的朱元璋。
朱元璋见了信后,当即就回信:我们刚刚开始跟陈友谅交战,若杀三千俘虏,是自绝退路,所以要全部释放,收取人心!
其实,常遇春作为朱元璋的心腹,他心里清楚:朱元璋是不会同意处死这三千俘虏的。
因此,不等朱元璋的回信到来,常遇春就连夜处死了这三千俘虏,仅留下几个,让他们回去转告陈友谅:我是常遇春,三千俘虏是我杀的,你敢把我怎样?
面对常遇春的挑衅,陈友谅气得几乎咬碎了牙,于是他立即组织30万水兵,连池州也不打了,而是直接进攻太平。
太平城只有三千守军,面对陈友谅强大的水师,朱元璋的爱将花云、义子朱文逊纷纷战死。
太平失守后,南京就暴露在陈友谅的眼皮底下!
常遇春,你敢杀我三千人马,我就灭你老大朱元璋!
此时驻军于南京的朱元璋,只可组织10万兵力与陈友谅作战。
然而,朱元璋的10万兵力中,除去步兵、骑兵,实际可参战的水兵仅有3万余人,而陈友谅的水兵有30万,且战船都是超大、超豪华的。
朱元璋那几艘破渔船改装的战船,往人家面前一亮相,那简直就是一个侏儒,要跟十个巨人打架!
一个侏儒要战胜十个巨人,凭什么?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是没有,但这要取决于最高军事统帅,和最重要的那几个文臣武将!
朱元璋,你有把握吗?
当时,朱元璋的内部军心非常乱,有说放弃南京的,有说主动出击的,甚至有的毫无顾忌地说出了心中的真实想法:别打了,投降吧!
当有一个人说出投降二字时,同意的人便越来越多,朱元璋听着这些主降的声音,伤心得几乎要落下泪来。
大家自随我起兵以来,大小战经历了无数场,没想到,今天你们会提出投降二字。
正在朱元璋万般沮丧时,大谋士刘伯温忽然大喊道:我宁死不降!
当刘伯温喊出这句话时,所有的人都看向了他,包括伤心欲绝的朱元璋。
只见刘伯温继续说道:王业成败,在此一举,只要我军能够诱敌深入,以伏兵击之,必可大获全胜!投降二字,从何说起?
刘伯温的话,使朱元璋看到了一束光,于是,二人立即进入密室,开始商谈作战方案。
当朱元璋从密室出来后,刚才那张哭丧的脸,现在已是笑意盈盈。
看来,他已经成竹在胸。
看着那些失去信心的将领,朱元璋缓缓说道:陈友谅的30万水兵,必会沿长江而下,经由秦淮河,直接到达我们的南京城下,如此,陈友谅必能充分发挥其水兵优势,我们的孤城南京,会像太平一样失守,所以,绝不能让陈友谅的水师直抵南京,而是让他在龙湾登陆!
之后,朱元璋便令徐达、常遇春、冯国胜、杨璟、张德胜率五路兵马,去龙湾设伏。
这正是刘伯温的诱敌深入、以伏兵击之的妙策。
当朱元璋把所有事务都安排好以后,徐达百般疑惑的问道:陈友谅不是傻子,他凭什么放弃水师优势在龙湾登陆,被我军伏击呢?
朱元璋听了徐达的问话后,微微一笑,目光落在了康茂才的身上。
康茂才曾是陈友谅的好友,投奔朱元璋以后,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一直与陈友谅保持书信往来。
也就是说,康茂才是个双面间谍。
好巧不巧的是,康茂才手下有一个老吏,曾经侍奉过陈友谅,并深得其信任。
于是,老吏便拿着康茂才的书信,去秘密拜见了陈友谅。
二人见面后,老吏说了朱元璋的兵马如何军心大乱、如何一盘散沙的话,之后,他便把康茂才的书信,递给了陈友谅。
康茂才在信中除了对陈友谅一番恭维后,便是主要建议陈友谅发挥水师优势,沿长江至秦淮河,然后直抵南京城,必可一举击溃朱元璋。
陈友谅见信后大喜,因为这条行军路线,正是陈友谅计划好的最佳行军路线。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康茂才在信中还补充道:长江到秦淮河有座江东桥,会影响大船通过,不过您放心,我会设法拆除它!保证您的舰队畅行无阻。
此时的陈友谅已经自立为帝,并改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必能剿灭朱元璋,再打垮元朝,那时的他,定会一统天下。
想到此,陈友谅笑得合不拢嘴。
陈友谅热情地招待了老吏一番,送他返回时,不禁问道:老康现在驻守在哪里?
江东桥!
江东桥是木桥、还是石桥?
木桥。
那你回去告诉老康,我五月初十发兵,到了江东桥,呼唤老康为暗号。
好!
陈友谅送走老吏以后,派人去江东桥秘密侦查,江东桥确实是一座木桥。
当老吏返回,向朱元璋、康茂才汇报情况后,朱元璋在五月初九的晚上,将江东桥拆除,并连夜建起一座石桥。
现在万事俱备,就等陈友谅上钩了。
五月初十,陈友谅按原计划行军路线,率领水师直抵江东桥,可来了以后才发现,江东桥不但没有被康茂才拆除,还变成了一座石桥。
陈友谅呼唤老康,周围却静悄悄的,无人答应。
木桥成了石桥!
老康没来!
怎么回事儿?陈友谅忽然意识到:中计了!
既然已经中计,就应该忽然之间喊声震天、伏兵四起,可朱元璋的伏兵,为什么没有杀出来呢?他和康茂才,到底在哪里?
现在,凭陈友谅的水兵,可以分分钟拆除那座石桥,而后沿秦淮河直抵南京城下,一举击垮朱元璋。
可面对突变的情况,陈友谅料定:原计划的行军路线上,必有朱元璋的重兵埋伏。
于是,他要改变原计划行军路线。
恰巧此时,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发现了开阔地龙湾,并已令部分兵马登陆。
同时他又通知陈友谅:情况有变,为避免中计,我军应改变原计划行军路线,先在龙湾登陆,安营扎寨、兵马修整后,再计划下一步作战方案。
于是,陈友谅没有拆除石桥,而是选择了龙湾登陆!
朱元璋,赌胜了!
当陈友谅的水师在龙湾匆匆登陆,立足未稳时,朱元璋五路伏兵,突然杀出……
这回,陈友谅大喊:中计了!快撤!
撤?
往哪里撤?
连老天都不愿帮助你!
倒霉的陈友谅,在撤退时遇到了退潮,那些大型战船,一个都动不了。
眼看周围的军士一个个倒下,陈友谅也顾不得了,只能找了几艘能勉强行驶的小船,一路狂逃!
此战,溃败的陈友谅不仅给朱元璋留下许多大型战船,还留下了两万具尸体,七千名俘虏。
陈友谅惨败、大败、欲哭无泪,而朱元璋却笑得合不拢嘴,他的成功,不得不感谢康茂才。
战后,朱元璋在陈友谅的指挥舰上,发现了康茂才写的那封信,不禁哈哈大笑:陈友谅,你真蠢!
年,康茂才随朱元璋,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彻底剿灭,从此,陈友谅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康茂才继续随大军南征北战,在剿灭朱元璋的另一个对头张士诚时,他也颇有功劳。
年,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康茂才凭军功被封为蕲春侯。
遗憾的是,康茂才没能享受到这一至高荣誉,因为他在行军途中不幸病逝。
朱元璋得知后,泪流满面地说道:当年,你率众来投奔,我们情同骨肉,转眼15年过去,如今天下初定,我正要封你爵位,让你享受太平之福,可你却离我而去,这让我如何不伤心呢?
之后,朱元璋令康茂才之子康铎袭了爵位,而康茂才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号武义。
当初,陈友谅30万水师顺江而下,朱元璋本来无力与之抗衡,是康茂才的一封信,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为朱元璋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茂才对朱元璋的命运而言,实在太重要了,他虽然未能迎来那个被封为侯爵的高光时刻,但他凭其军功,必将名垂于竹帛!
素材来源:明史、明朝那些事儿、洪武皇帝十一讲、朱元璋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540.html